践行济铁精神传递文化力量
7月17日“文化济铁”推送了《光绪年间10大状元的楷书》的文章,其中写到吴鲁时说其书法“远宗颜柳,近宋四家苏米”,那么这“宋四家苏米”又是指什么呢,且听“文化济铁”慢慢说来。
“宋四家”是指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书法艺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汉人尚气,魏晋时期尚韵,南北朝追求神采,隋唐时期崇尚法度。发展到宋朝,文人雅士开始探寻书法的“意”,意境之美,超脱俗世,欣赏的审美情趣往更深层次发展。在这一时期,蔡京的书法也取得了很深的造诣,然而后人因蔡京品性不端而厌恶他,就有了蔡襄取代蔡京为“宋四家”之一的说法。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常称其苏东坡。他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养育了苏轼的文人情怀,他自小便饱读诗书,在诗文书画方面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嘉祐二年(年),苏轼在父亲苏洵的陪伴下,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苏轼此时虽未有大名,但是十年寒窗早已磨砺出极高的思想境界和清新洒脱的文风。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欧阳修被其清新书风及引经据典的功底吸引,颇加赞赏。但欧阳修起初以为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评为第二。等见到苏轼,与其交谈后,不由得赞叹:“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进士及第的苏轼步入了仕途,然其仕途之路却充满荆棘。宋神宗在位时苏轼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变法新党诬陷坐牢一百零三天,元丰三年,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东山再起,不断晋升,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可惜晚年的苏轼又饱受执政的新党的折磨,被贬到惠州、儋州。苏轼《黄州寒食帖》
宋徽宗即位,苏轼得以获大赦北还,然而在到达常州之时,感染疾病,药石无医,驾鹤西去。仕途坎坷的苏轼,寄情于诗词歌赋、笔墨纸砚,他道:“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又言:“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奕也。”艺术对于苏轼,是修养身心的生活调剂品,以其甘甜中和生活的苦味。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也在书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很喜欢老庄的自然洒脱,喜欢老庄所追求的无边无涯的大境界。同时,他亦邂逅禅宗:“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黄州安国寺记》)在庄禅思想的教化之下,苏轼的境界得以升华,在其书法方面,也有所体现。庄子爱讲故事,而且其中饱含哲思,苏轼对“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所言“技近乎道”就感同身受。道法自然,看不到也摸不到,领悟在一念,却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苏轼将这种“道”融入了书法技艺之中,主张技道两进,他强调技艺的重要性,同时尚意的他,也会重视书法内涵的提高。他不刻意追求技艺,在他看来悟道而后技艺精进,是水到渠成之事。而“道”可遇而不可求,并非人意的强求所能悟出,故而苏轼在书法上追求自然和“无意”的境界。为达到这种境界,苏轼常常像前朝大书法家怀素和张旭醉酒疾书一样,借酒的醉意来将自我的意识模糊,然后挥笔书写,如行云流水,自然酣畅。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是个任性的人,这种任性也表现在他的书法之中。他曾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具体的做法是:别人运笔骏快,他反而迟缓;别人结构精巧,他反而肥扁;别人强调中锋,他反而偃卧;别人用墨适中,他反而浓稠。于是创造出一种别开生面、颇具个性的书法形象。”(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正是这种任性,使得苏轼的书法颇有自己的风骨,而他的这种任性,却是有章法可循的。苏轼最早学习二王的书法,同时也学习其他各种书体,对于汉魏古法,苏轼研习最为用功。后来,他又学习钟繇的书法,花了十一年的时间临摹研究钟繇的墨迹,学习其法度。三十五岁时,他的目光又转到褚遂良、虞世南及柳公权等书法家身上,学习他们的行书;楷书的学习则由钟繇转至王献之。再后来,他学习颜体。在不断以前人为师的过程中,他的书法技能日渐纯熟,并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特征,即“苏体”。黄庭坚: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幼博览群书,且记性超凡,但凡看过一遍的书都能背诵下来。英宗治平四年(年)举进士,任叶县尉,后来被任命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英宗治平四年(年)举进士,任叶县尉,后来被任命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哲宗时,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来提升起居舍人,兼任国史编修官。绍圣初,蔡卞等新党造谣他的《神宗实录》“多诬”,于是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黄庭坚再次遭到陷害,被羁管在宜州,三年后迁徙到永州,生命走向了终点。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在黄庭坚任职北京国子监时,苏轼偶然读到他的诗文,颇加赞赏,认为如此超凡脱俗的文章,世间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从此,黄庭坚便被苏轼收于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同并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在书法上受苏轼影响很大。苏轼师法古人,并加以自己的创新,书法自然尚意,黄庭坚于他,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黄庭坚对书法的刻苦研究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是个不断否定自我的人。他在古人留下的法帖中,苦心钻研,观察字的结构、笔画,品味书法的神韵,然后分析书法的技巧,找出其中最本质的奥秘。他勤于反思,常常拿出自己近段时间所书写的书法作品,对照先前的作品,分析优劣。他曾在《书右军文赋后》中写道:“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着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正是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日渐臻于完美。其次,黄庭坚对书法学习非常执着。他学习时间之久与研习法帖数量之多是很多人所不及的。他是典型的奉行学无止境的人,“观十年前书,似非我笔墨耳,年衰病侵,百事不进,惟觉书字倍蓰增胜”。由此可以看出,晚年的黄庭坚依然对书法抱有热忱,甚至将书法当成了生命中的唯一乐趣。黄庭坚《风松阁诗》
黄庭坚学习古人,研究临摹古人的法帖,不论魏晋时期的二王、钟繇,还是唐代以来卓越的书法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智永、张旭、怀素等,包括同时代的苏轼、苏舜钦等人,都是他学习的对象。黄庭坚一生都从未停止过探寻书法的真谛,在有着丰富的积累沉淀后,他的书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在黔州时,一日经过巫峡、上瞿峡,长江之水飞流急湍,水势甚是勇猛,加之两岸笔直耸立的山峰,给予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将大自然的这一景致与书法联系在了一起,在《跋唐道人编余草稿》中写道:“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道,舟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成功总是经得起等待的,锐意进取之后,会在某个契机,冲破樊笼,一往无前。黄庭坚与苏轼一样,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提倡清净,主张自然,在书法方面也是如此。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寄情山水的他,将所感所悟转化为自己书法的内在风格。黄庭坚虽然取法古人,但又不赞成步趋往圣,而坚持自出机杼,写出自己的心得与面貌来。他在《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一诗中写道:“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砥柱铭》
黄庭坚认为,书法以“意”为重,要冲破“法”的束缚,在书写的时候尽享人书合一的乐趣,自由自在,心中无谓亦无忧。他认为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名家大作,并非积年累月才写成的,而是情之所及,自然写意。像王羲之写兰亭,就是在灵感来临之际,执笔挥毫,一气呵成。黄庭坚《书家弟幼安作草后》曰:“幼安弟喜作草,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来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正如黄庭坚所言,书写并非在写“法”,而是写“意”,欣赏书法,不应该只停留在美丑和技巧的熟练程度,更应该看到书法创作所散发出的意境之美、即兴之美,那是将生命与笔端合二为一的大境界。当然,追求“意”也是在“法”的基础上的,黄庭坚的这一审美观,与苏轼如出一辙,也是当时北宋书坛上掀起的新的风向标。黄庭坚对于书法的探索和尝试,推动了北宋尚意书风的形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集万家精华于一身的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从此得以长久屹立于书坛。米芾:米颠拜石成传说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出生于仁宗皇祐三年(年),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鉴定家、画家、收藏家。米芾原籍襄阳,后来定居润州。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米芾的书法成就得益于他自幼对古代书法作品的钻研,他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年少时,他学习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的唐楷,每天临池不辍,连大年初一都要写上几幅字。书法于他,俨然成为一日三餐般所必需的事情。米芾还十分认真,对于自己写的字,总会万般挑剔,常常写上多遍,还不满意。元丰五年(年),在苏轼的指引下,米芾开始潜心学习魏晋时期的书法,到处寻找晋代书法名家的法帖,学其意蕴,传其书风。米芾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颜,七八岁。作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后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展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左而师师宜宫。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先焉。”和苏轼的交往让米芾的书法增进不少。苏轼比米芾年长十岁,米芾经过黄州之时,第一次见到苏轼。米芾《画史》有言曰:“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晋卿借去不还。”一见如故的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此期间,苏轼对他的书法提出了建议,两人还常常一起饮酒作书,探讨书法,切磋技艺。黄州一行过后,米芾书法大有长进。米芾《蜀素贴》
苏轼对米芾的书法十分赞赏,他曾称赞其书法超逸入神,还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人称“米颠”,是因为他常有颠狂的行为,米芾热爱书法,书法风格与他的性格不无关系。米芾对书法工具颇有研究,也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濡须河边出现了一块奇形怪石,这石头与当地常见的石头不同,形状很像一个老者。一天,一个农夫到河边打水,发现了这块石头,感觉这不是一块普通石头,回家之后就说给邻人听,一传十,?十传百,也传到了米芾的耳朵里。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轻举妄动。米芾听闻,立刻派人将这块石头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放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好生供奉,私以为和这块石头有缘,日日与这块石头谈心,常常说自己与石头相见恨晚。他拜石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众人常常将此作为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米芾甚至因此失官,可他依然不在乎。另有一事,也可见米芾的颠狂。宋徽宗很喜欢米芾的书法,经常招他进宫写字。有一次他照常进宫给皇上写字,用的是御用的笔墨纸砚,他非常喜欢那方御用砚台,心里惦记着,想着把它占为己有。写完字后,他颇有些顽皮地对宋徽宗说:“天子的砚台哪有给庶民使用的,皇上的这个砚台已经被我这样的低下人使用了,皇上不能再用了,既然这样,皇上就把这个砚台给我吧。”宋徽宗虽然心里舍不得,但是也没有不送的道理,便答应了。米芾见状,立刻将砚台揣进怀里,墨水沾在他的身上,也丝毫不顾忌,跪谢后,起身一溜烟就跑远了。米芾书法的影响很是深远,像文征明、祝允明、陈淳、徐渭、傅山这样的大家都曾从他的字中窥探书法奥妙,长进书技。蔡襄:宋代楷书第一人
蔡襄,字君谟,福建兴化仙游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年)生,仁宗天圣八年(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为官清正廉洁,多有政绩,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又精通茶道,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与茶学家。
蔡襄的书法主要学习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代名家,诸体兼擅,尤以行书、草书、小楷最为精妙,恪守晋唐法度,功力深厚。其行书风流多姿而又刚劲端庄,小楷笔画含蓄内敛,结体宽博、舒展,一派晋唐风流。蔡襄的书法风格浑厚端庄,恬淡淳美,极具功力。他的书法在其生前就被时人推崇,特别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与苏轼,都对蔡襄书法赞誉有加。欧阳修评价蔡襄书法云:“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短短数字描绘出一个笔法超绝而又谦逊的大书家形象。苏轼作为蔡襄的晚辈,对这位为官清正的大书家更是崇敬,他在《东坡题跋》中说:“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其行书最胜,而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评价他说:“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宋徽宗赵佶更是对蔡襄书法赞不绝口,称赞他的书法“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将他视为宋代的颜真卿。“宋四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皆以行草书见长,而蔡襄的楷书工整规矩,故而可以视为宋代楷书第一人。他的《昼锦堂记》是其大字楷书的代表作。《昼锦堂记》是欧阳修为当朝重臣韩琦所修建的“昼锦之堂”所作的题记,由蔡襄书丹。蔡襄带着毕恭毕敬的态度书写此碑。他书写时,每个字先写出十个样子,取其中最佳的一个,然后将它们拼凑在一起,故而被称作“百衲本”。这样的书碑方式虽然于整篇作品的神韵、行气有损,但是每一个字都结构端正,浑厚静定,不浮不躁,都是蔡襄最为满意、认为最规范的,因此极具楷书法度,宋人将其誉为“本朝第一刻碑”。《虚堂诗帖》是蔡襄楷书的又一代表作。这是蔡襄三十五岁时的作品,也是他的传世作品中最早有纪年的墨迹。《虚堂诗帖》创作于年,此帖结体稳健,点画厚重劲健,带有非常明显的颜体痕迹。最能代表蔡襄行书、楷书风格的,是他五十岁之前创作的《扈从帖》《远蒙帖》《澄心堂纸帖》《蒙惠帖》等。《扈从帖》笔法圆润流畅,端谨沉稳,结体缜密而又宽绰有度,用笔自如。《澄心堂纸帖》是一幅行楷作品,结体宽博,点画爽劲,行气疏朗,雍容静穆,既有颜体的厚实稳健,又有行书的清丽多姿。另外,蔡襄的信札《脚气帖》可以说是其别开生面之作,以蔡襄并不擅长的行草书写。但是整体看起来却笔力挺拔,神采外耀,笔法笔墨来自阁帖的同时,又渗入了许多新意趣,有着奇宕潇洒之致,是蔡襄行草书中的佳作。你可能想看:
胶济沿线车站速写,依稀可见当年模样
孙杰书法艺术:笔走龙蛇汪洋恣肆
独家放送徐以庆的七十二名泉(上)
独家放送徐以庆的七十二名泉(下)
徐以庆的铁路建筑手绘艺术
文化济铁魅力济铁文化因创新而发展文化因职工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