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与一位正在学习“中国水墨画”的朋友聊天,聊如何画好竹子?
书虫实不谙画道,但平日里斯文起来也爱“舞文弄墨”、故作风雅,与“四君子”相处日久,傲、幽、澹、逸“四德”还是没有学会,不过毕竟“近墨者黑”,水墨意境倒是体会了不少。
好友临池习画才一月余,临摹郑板桥的《竹石图》习作,有板有眼。全幅画虽不着色,却秀劲挺然、翠色欲滴,于竹石间,颇有几分竹之“介于否,坚多节”的真意趣。
话匣子一打开,便说起文人“画竹”,苏东坡与郑板桥两位是绕不过去的,下面就一起来分享他们的两则小故事吧。
一.墨竹与朱竹
苏轼平生爱竹,他的名言就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义理的进一步阐述。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苏的一位和尚朋友),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警示。
他老人家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有一回,在书房里闲着,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
正如王冕《墨梅》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说的是画梅,极尽画理,心理。中国画重在传神,颜色不重要,只要反映出作者的画风,就是其明心见性修养的体现。
后世,还把该故事编入了禅学的经典。
这则典故对我们当下的启示:当你指责别人错误时,很可能你自己所抱持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看问题时不能总自以为是。
二.胸有成竹的由来
说到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我们需要从苏轼的一位画家表哥说起。
他表哥姓文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开创后世的“湖州竹派”,早年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表哥的这幅遗作,遂写下这篇题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同的《墨竹图》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现代文翻译)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还有真正有生命的竹子啊?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指才思所至、一气呵成)。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协同,理论和实践不能统一,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却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现代文翻译)
子由(指苏辙)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当政者、读书人所运用(指齐桓公)。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的,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苏轼自称),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历史记载,苏轼表哥文与可生平爱竹,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说到“胸有成竹”,画家在画“竹子”时,其实要经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对竹子的整个建模过程。
眼中之竹--识别出客观空间的对象--“具备生命力的竹子”。
胸中之竹--酝酿出主观空间内的“意象”--让“竹子”在自己的胸中生长。
手中之竹--用手中的画笔去建构“模型空间”中关于“真竹”与“画竹”之间的映射关系。(自我创新)
这,岂止是绘画总结出的道理。我们日常学习、工作中每一项技术的成长和本领的练习,其实都遵循这个从认知到实践出创新的道理。
书虫老师,你又在“故弄悬殊”了,听不懂。
好吧!历史上另一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有一段评论,也许他的阐述能帮助我们去深刻理解这画竹的三段论的真正内涵。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疎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现代文翻译)
秋天在江馆时,早起欣赏竹子,清晨的烟氲、旭日之影、露水蒸气等,都浮动在零散的竹枝与茂密的竹叶当中。眼前如此美景,心中不免浮起要强烈作画的冲动。其实心里面想画出来的竹子,并不是眼睛里所看到的竹子,所以当磨好墨、展开纸,刚准备好要下笔,画出来的总是有所改变,并不跟想像好的一样,因为用手画出来的竹子,已不是心里面刚刚想画的竹子。
总而言之,想像的意境永远超越下笔所画的景象,这是不变的法则(指画画时的基本原理、如画作中如何抓到主要矛盾与对象特征等)。表现在固定格式、画法之外的意趣神韵,倒是一种超脱俗世才能领悟的化外机度(指形式上的灵活变换),这只有在画画的世界才有这样的表现啊!
这个画论,如果我们用哲学观去阐述:即为“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来发展自己(可参见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是一个辩证否定、再肯定的过程--最终,是自我的创新。
致力于知识分享与实践体验推广,在企业咨询活动中,我们是桥梁者,赋能者,更是行动学习的实践者。滴水汇成大海,滴水亦寓大海,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优游涵泳,成己达人。基于共同的信念、希望与爱,知识最终产生价值,让每一个人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书虫劳谦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zz/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