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珪,字方石,号阿季。年2月生于福建福州。擅书画,精雕艺,致力寿山石理论研究40多载。出版有《寿山石志》《寿山石全书》和《中国寿山石》等近十部专著。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获“特级名艺人”荣誉称号。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印石专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
一寿山石印章的勃兴中国玺印使用的材质,起初大多是青铜和玉石等贵重材料,继后逐步发展其他金属、矿石及牙、骨、竹、木等诸多种类。
石质印章的出现年代亦甚久远,据考古发掘报告,在河南、湖南等省的战国墓葬中,都曾出土过石印玺。在汉代,用滑石印章作殉葬品以显示墓主生前官职,曾风行一时。
唐宋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书画家开始尝试用松软的石料镌刻印章,用于钤盖书画,促使印章使用范围向欣赏艺术领域扩展。
元明之际,在王冕等文人的创导下,叶蜡石质的“花乳石”被引进印坛,并迅速得以发展,从而开启了中国印学史上的“石章时代”,揭开篆刻艺术的新纪元。在众多的可供篆刻的石种中,寿山石以其独具的柔润质地和斑斓色彩等特色,备受篆刻家和鉴藏者的赏识。杨复吉《梦阑琐笔》称赞寿山石:“质温润,宜镌刻。而五色相映,光彩四射,红如靺,黄如蒸栗,白如珂雪,时竞尚之。”
寿山石章是融石趣、钮饰和篆刻于一体的特殊艺术品,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百花圃中的一朵奇葩。作为篆刻创作的载体,由于它具备“柔而易攻”的特性,方便篆刻家琢画截切,游刃自如。同时,更以质地深润、色泽瑰丽,兼具各种宝彩石的特色,广为文人雅士所珍宝。
寿山印石的艺术价值,一方面来自石材的天然美质,另一方面则是辅以恰到好处的人工雕刻。温纯的质地,绚丽的色彩和奇妙的纹理,交相辉映,构成变幻无穷的美丽图画。经过良工巧艺雕饰之后,更是锦上添花,熠熠生辉。
鲤鱼戏珠钮方章“民国”高山大健洞桃花冻石林文宝作福建博物院藏
二寿山石章的雕制寿山石文玩钮饰寿山石章的雕制,通常需要经过制坯、设计雕钮和磨光四个过程。1制坯寿山石印钮艺寿山石无论采自矿洞,或是掘于土层,都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自然块状,欲要制作印章,必须先削切成各种式样的印坯。
(1)印式
印式就是印章的形状,并无严格的定制,可凭各人喜好而制。若以篆刻使用的印面式样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正方章:简称“方章”。印面呈正方形,是最传统、最普遍的一种章形。由于印材方正平整,所以选料比较困难,相对而言品级也较高。特别是印顶也呈平面的方章,称作“六方寿山平章”,寓“天地四方六合”吉祥之意,更因稀罕难求而见珍。
另有利用整块石料锯切出两枚同样造型的方章,配对而成“对章”,不但印材的质色相饰同,而且纹理也能连成一体,较之单枚方章更加难觅。
滚螭钮方章善伯冻石8.3×2.5×2.5cm双狮钮对章白高山冻石每方7.4×1.9×1.9cm长方章:是印面略呈长方形的印式,其长度与宽度的比例一般不超过2:1。制作这种章形大多是受到石料的形状限制,难以成正方故而求其次,其品级稍低于正方印式。五螭钮长方章黄荔枝冻石9.7×2.5×2.2cm?日字章:古称“半通”,又叫“半章印”,是印面长度与宽度呈2:1比例的一种章形,犹如正方章的一半,又像两个方形重叠成“日”字,故名。螭钱钮日字章高山桃花冻石4.8×3×1.5cm扁方章:简称“扁章”,是印面长度与宽度比例超过2:1的章形。与日字章相比,显得更加狭长。螭穿壁钮扁方章巧色都成坑石5.8×4.2×1.7cm圆形章:简称“圆章”。印面呈圆形,亦是古代私玺印式。现代日本仍流行这种款式的姓氏私章。母子狮钮圆方章巧色高山石5.5×3.2cm?椭圆章:又称“蛋形章”。印面呈椭圆形,造型雅致秀丽,适合镌刻各种闲章。?
双狮双球钮椭圆章艾背绿月尾石4.7×6.6×3.5cm随形章:又称“自然章”。印面形状不规则,随石形而雕制,没有固定样式,其中形状接近方形者,俗称“天然四方章”。浮雕五福朝阳随形章乌鸦皮鹿朝阳随形章4×5×1.7cm此外尚有多枚印章组合配套而成的“套章”,以及葫芦、连珠、竹节等变化多端的象形印式。石章的体积规格主要是按印面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以方形章为例:3厘米见方或以上者,为“大型章”;3厘米以下至1.5厘米见方者,为“中型章”;若面积在1.5厘米见方以下者,则为“小型章”。寿山石章的高度为体现印材美质,多数为长条形鉴赏家通常以印面宽度的3至4倍视作石章的标准高度,称之谓“入格”,过矮则降低档次。也有特意模仿古玺章形,制作矮扁的印式,称“仿汉印”。番人鸵鸟钮对章高山桃花冻石每方9.9×2.1×2.1cm周宝庭作(2)选材
制作什么样的印式,不可能单凭作者的主观意愿而确定,需从石料的具体情况出发,相形度势,量体裁衣。
田黄之类名贵独石,具有块度细小、格格高的特点,而且外裹石皮,表里色泽时有变幻。制印要尽量地保持原石的造型,不可作过多的削切。如果要将掘性独石制成方形章体或分割成多方章料,应事先评估肌理的质色状况,非质纯色正之石,万勿轻易解剖,即便可以裁成方形者,也不应该将皮层全部削除,在石章的适当位置保留些许独石色皮,不但可以显现珍贵石种的特征,而且会提高石章的天然韵趣。
洞产冻石章料的选择,以石形丰满、质地纯洁、色泽瑰丽为主要条件,同时观其石性相度体制,留佳质取其精华,除瑕玷避其裂璺。
鉴藏家通常用“净、腻、莹、方、高、大”六字诀来评估石章的品位。然而,在现实中,石印材能全面达到“六字诀”要求者,罕而又罕。“净、腻、莹”指的是印章的质色,“方、高、大”指的是印章形态,选材时首先考虑的应是石之质,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块度。在质与材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求其质佳而弃其材巨。故云:方而杂不如圆而纯,高而次不如矮而佳,大而劣不如小而优。
(3)解石
解石俗称“开料”,是使用钢锯和砂轮等工具,将石料切割成各种形状的章坯。寿山石质地细润,开料时务须格外细心,以防钢锯与石材过度摩擦而导致发烧进裂。
按照传统的制作印坯方法,凡正方形的石章,切锯之后还要经过一道称为“过砖”的精加工。过砖又称“坪砖”,就是将印坯的四面印体分别置于平坦的砺石或金阊宫砖上加水研磨,使其方正平整。
“金阊宫砖”是古代建筑宫殿专用的一种特制砖块,因品质优良,敲之有金石之声而得名。当今除少数藏家仍有旧存外,多数已改用砂布或水砂纸平贴在玻璃板上进行“过砖”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开料锯坯砂纸过砖2设计一枚钮雕石章可分为印钮、印台、印体和印面四个部分。
印钮:又称“钮头”,是印章的上端用作捏手的部位。邓散木《篆刻学》说:“印之有钮,犹器之有盖,碑之有额,浮屠之有尖,亭榭、楼台、屋宇之有脊鸱甍也。”寿山石印章在传统钮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利用石材绚丽的自然特质,创造出独具风格的钮式。
印台:是指印钮与印体连接的部位,形式多种。
印体:又称“印身”,指印钮以下的部分,它是构成印章的主体。古印玺印体多薄扁,寿山石章的体积较之古玺有明显的扩大,印身增高,凸显出石材的自然美感。
印面:又称“印底”,是印章的底部平面,专供篆刻钤盖使用。
钮雕石章构成部分图石章的制作设计就是从印材的自身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各部位的装饰加工及其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以求到形、质、色、艺的完美统一。设计第一步是选择印章的“朝向”,要将印体中质地最纯、色彩最美、瑕疵最少的那一面作为正面。次是确定石章的“立向”,通常都是将印坯较为平坦的一端作为印底,而让形状凸起的一端雕刻印钮。如果由于巧用俏色的需要,或者印体下半部含杂砂格瑕疵,为着印体石质纯洁,亦可颠倒立向,通过雕饰巧避瑕疵,化弊为利。雕钮是为了遮掩印材之弊病、弥补坯料之缺陷,而非卖弄技巧、“画蛇添足”。动刀之前要反复揣摩,周密构思,审慎布局,相体施艺。对于六方平的章形,要尽量保持平顶不受破坏,最宜刻制浮雕博古纹钮,或采用线刻技法,饰以图案,俗称“麻花”。若印顶有微瑕、损角或倾斜者,则可依形就势施以钮饰。印钮造型宜丰满圆浑,忌过度穿凿。艺人总结制钮口诀说:圆顶雕兽钮,平头刻博古,巧用石俏色,遮避砂与格。连接印钮与印体的“台”是两个部位的分界线,划定印台的位置称作“起台”。一般来说,如果印坯高度是印面宽度3至4倍的章形,钮雕的范围以占三分之一为适宜。印台有平台、坛台、覆斗台和天然台等式。其中以“平台”品最高,鉴赏家称其“钮地铲平整,钮自钮而石自石,两不牵混,最合古制”。当印台部位出现损角或裂璺无法制平台时,可视具体情况改用其他台式。坛台、覆斗台取形古玺钮式,台层高者四面可加刻图案。自然台则随钮形而起伏,或者化作浅浮雕、薄意纹饰,使印钮与印体浑然一体,称为“无台钮”。印台下沿的四围,如有需要还可饰以锦纹,称为“边纹”。边纹是为调节印钮比例失当或掩饰印体上端瑕玷而设计的。譬如:平顶博古钮的图案纹样集中于顶部,为使印章侧视时不显单调,加刻一圈二方连续图案,可以弥补饰钮之不足;或者印体过高而印钮偏矮,两者比例明显失调时,亦可通过雕饰锦边加以衬托;又或平台的边角微有损缺,台之下沿又出现裂痕时,则施以锦袱边纹。印边图案多仿刻古代青铜器、玉器纹样最常见的是“云雷纹”二方连续图案。此外,还有蟠虺纹、窃曲纹、蟠螭纹、万字纹、圈带纹、鱼鳞纹以及各种动物图案等。印边云雷纹图案雕刻石章的印体部分一般不施雕饰,但是若遇瑕疵过多影响到印章的品质时,亦可采用浅浮雕、薄意雕或阴线刻等方法巧加遮掩。(连载)-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