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萹蓄 > 萹蓄主治 > 正文 > 正文

ldquo箔rdquo如蝉翼的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4 11:56:19

作为“十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不仅历史悠久,历代更是累积了数不胜数的传统手工艺,有“寸锦寸金”的云锦、巧夺天工的绒花、精美灿烂的秦淮灯彩……这次聊聊属于古都南京的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手工艺——金箔制作非遗技艺。

顾名思义,金箔就是黄金加工而成的极薄的片材,由于黄金具有非常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先人很早就掌握了将黄金锻造成金箔的技术,而南京的金箔生产历史最为悠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肇始并日臻成熟,日后南京一直是我国金箔最重要的产地之一,直到今天。

作为“稀捍行动”“传统手工艺大师驻地计划”里的一个内容,我得以窥见了南京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当今的面貌,在位于江宁的南京金箔集团的金箔加工厂,我有幸在传承人梅老师的带领下,完整的见识了金箔生产的流程。虽说某些环节已被机器取代,但涉及金箔作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关键的环节,仍必须由熟练的匠人按照传统的方式操作,我想这也是金箔工艺早在年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吧。

旋转手机横屏欣赏

金箔的制作工艺从黄金配比、化金条开始,一直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最终出品。古法制金箔是先将金提纯,再锤打成面积为几厘米见方的金叶,然后夹在用煤油熏成的乌金纸里,再经过漫长的人工捶打,使金叶成箔。

最早关于金箔生产的文字记录见于明代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锤而成;凡乌金纸,由苏杭制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透气,染烟光,而成此纸……”

这其中最辛苦也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步骤就是这“挥锤敲打”,对应的制作工序为“打了细”,一上一下两个师傅轮流挥锤敲打六到八个小时,才能将黄金捶打成所要求的厚度,而这其中的力道、角度、速度、频率、稳定性等每个细微的控制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否则捶打出来的金箔就会破损、不均匀或者厚度不达标。

传承人梅老师告诉我,当年他在学徒的时候,老师让他冬天在室外练习挥锤动作,只穿单衣,练到浑身冒汗不觉寒冷才算到位。而目前虽有了电力驱动的打箔机代替人力挥锤,但这其中的技巧仍需梅老师亲自传授。

如果说“打了细”这个需要力量和耐力的步骤是男性的专属,那“出具”和“切箔”这金箔制作最后的两道工序,则是女性的强项。

“出具”是将乌金纸内已经捶打完成的金箔,用温柔的口风借助柔软的鹅毛,轻轻吹入毛太纸内。而“切箔”则是用竹刀将金箔切割成所需要的规则的形状。

黄金经捶打后制成的成品金箔,1克的延展面积竟然能达到0.6平方米,轻盈到人走路带过的风都会将其吹走,因此操作“出具”和“切箔”步骤的女工,既需要将口型控制成极细的一字型,吹出一条均匀而微弱的风带将金箔轻轻带起,然后再用鹅毛顺势将金箔送到特质的竹纸上,又需要口风成点,精准的送到所需要的位置。

这其中的控制力、连贯性和对力量的掌握需要经年的积累,最终达到三根并排的蜡烛,吹灭中间一根,两边纹丝不动的程度,才能上岗工作。

如此辛苦而细致的工作,只为把黄金这历代统治者最为喜爱的贵金属妆点在各种器物和材质上,甚至穿在身上。

南京的另一项重要的非遗手工艺“云锦”,就有将金箔贴在纸上裁成金线或拈成金线,再通过“通经断纬”的织法将金箔纳入云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扁金”或“圆金”工艺,更不用说在宫殿、庙宇、佛像等地的大量运用。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朗朗上口的“金枝玉叶”、“金玉满堂”、“金碧辉煌”等成语中,感受到金箔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国人心中深沉的印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zz/958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萹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