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对这句话,有关辞书在(工夫茶)释义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予以征引。烹治之法,主要是指烹治的方式、方法,也即我们所说的茶艺。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教授所撰写的《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光明日报出版社年8月出版)中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清人追溯工夫茶的本原,认为“烹治方法,本诸陆习《茶经》,而器具更精。”当时所用的茶具主要有:
铫,即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小口瓮腹之铫为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的毛病,就在这里。凡使用新铫,要先用饭汁煮1-2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
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又二、三寸。
茶壶,以宜兴紫砂陶壶为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的可受水半斤许。
茶盏、茶盘,多为青茶瓷,盏小而口圆,盘如满月,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其工致。有的壶小如拳,盏小如核桃,极为可爱。还有的一个茶盘中放一壶四盏,算是一套。
此外,还有茶匙、水罂、风扇、棕、竹夹等。
(图片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