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萹蓄 > 萹蓄主治 > 正文 > 正文

徽府拾茶系列篇之大方茶竹铺听禅,莫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23 1:12:37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徽府拾茶系列篇之-大方茶

竹铺听禅,莫问归处

作者:汪磊

本文谢绝任何形式转载和引用,未经允许转载和引用,本人保留追责权力

导言:

作为黄山人,我们从小随处可触碰到的并非是那座山,而是徽州的马头墙,石板路,如水墨画般的风景……等等这一切,我相信只有生活在这样画面中过的人,才会懂得徽州的意义。所以对于黄山这个名称,我更爱徽州的称谓。

恰巧,徽府拾茶,是我创立的品牌之一,最初用了“徽府”这个词,是因为历史上徽府六县更有年代感,我希望赋予这个品牌不是干巴巴的产品销售,而更能厘清徽州茶文化的历史。当然这个以我目前的学识还远远不够,但我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的努力。

随着品牌slogan“拾遗徽州好茶”的确定,除了推广徽州茶,更要求我能厘清徽州茶文化,工艺。否则哪里敢用上拾遗这个词,坦诚的说,以我目前对徽州部分茶叶的理解和品质特征的表现,还不足以匹配上这个品牌和口号,但也许这个口号,也给了我未来最清晰的努力方向吧,这一路走下来,有自豪,有遗憾,有疑惑......有着不同的情绪夹杂。那么开篇就从黄山东北部的歙县金川乡的大方茶开始讲起吧

大方茶历史

历史及文献记载

相传大方茶,传说是明隆庆年间(—)僧大方创制于歙南老竹岭,与创制休宁松萝茶为同一僧人。

《旧五代史》记载“乾化元年十二月,两浙进大方二万斤”,两浙为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歙州属浙江西道,可知当时大方茶产区不限歙州。

据《歙县志》记载:“明隆庆(公元~)年间,僧大方住休宁松萝山,制茶精妙,群邑师其法。

南宋淳熙二年罗愿所撰《新安志·卷三·山阜》载:“五代十国时,大方茶已产两浙(浙东、浙西)并被充作贡品。

据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记载:浙江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曾任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的胡坪等有关专家在《龙井茶的历史》和《龙井茶的起源》中指出:“大方茶产于安徽省歙县及浙江淳安、临安等地,都是一种扁形茶。原产歙县老竹岭半山中,传说因系大方和尚创制而得名。很可能龙井茶是在吸取大方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有一定文献检索能力的人,我相信都能通过资料看到这一步。那么根据网络绝大部分得说法,关于大方茶,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大方茶是明代大方和尚创制,并且是龙井茶的前身。”

那么事实一定如此吗?

我习惯不以百度百科的内容为准,在我大量研究和进一步考证文献发现,事实可能不是这样得。

关于大方茶目前其实很少有明确系统性的记载,并且根据文献史料,能看的出来大方茶和松萝的发源时间差不多。

谈迁在《枣林杂俎》中介绍了大方茶的制法:“近时僧大方制法,剪去尖末,号大方茶。”与松萝法相对照,可知当时松萝茶与大方茶,松萝法与大方法,所指同一。

明末闻龙《茶笺》对松萝法亦有相似的详细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

(浙江省茶叶志)-大方初制,古代大方茶制法未见记载。大方茶制成扁平形,始见于民国时期。陶秉珍《淳安遂安茶产调查报告》(载民国29年9月1日《浙江农业》)有如下记述:“大方茶为扁形之绿茶,又称旗枪或针片,为纯属内销之茶叶。

根据《徽州茶相关问题研究》中,也明确指出,在清代中叶以前,大方和松萝并没有制作上实质区别。

所以综合各类文献考证和结果,关于大方的认知历史,我认为应该表达如下:

1、徽州明清以前,除去祁门县的绿茶,其他地方绿茶出口统称为松萝茶

2、徽州炒青的制法得益于苏州制茶的方法,才让明代以前歙州默默无闻的茶叶一举成名。

3、大方和松萝最早的区别应该是出口称为松萝,内销称为大方

4、关于大方茶的名称应该在明代就有这点无用怀疑,始于大方和尚,与松萝同期创制,但形态跟今天的大方茶有差异。跟当时的松萝制法相近。

5、大方和松萝近现代制法的分化,应该大致是在清中叶以后。

6、龙井工艺是否具体来自于大方,仍然需要更多资料辅助求证。

所以根据文献的研究,大方扁形茶的具体产生的时间还需要考究,也因为本人的时间和精力有关,目前对文献的研究还较为浅显,上述思考严谨度还不够充分,不能作为学术研究之用,仅仅是我个人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整理归纳。纯属个人看法,如果错误之处,请斧正,我会第一时间修改并公开致歉。

定义、标准及演变

在大致以我的角度分享历史之后,也想谈谈当代的各种标准演变和名称的区别。大方茶有着老竹大方,顶谷大方,清音大方,云谷大方,普通大方等等不同的称谓,其实这些叫法中,因为等级,产地等维度不同,才有不同的叫法,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好在这么多地标都已经被统一废止了,目前有着版最新的地标,解决了名称繁复带来的传播障碍而难题。

现行标准DB34/T—

大方茶的定义:采用歙县竹铺种或适制品种茶树新梢为原料,经鲜叶拣剔分级、摊青、杀青、做型、摊凉、拷扁整型、煇锅或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扁形绿茶。

大方茶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我仔细研究这些称谓的差别之前,我也问了很多当地的茶农,他们心里清楚这些叫法的区别,但因为时间有限或者表述能力的差别,往往无法系统性讲出来区别。那么在这里根据以往废止和现有的标准,整理出这些叫法的区别,供大家参考。

1、首先目前根据现有标准DB34/T—来说

大方茶应该叫做大方茶,因为在最新一版的推荐地方性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删除增删除老竹大方茶、顶谷大方茶、清音大方茶、普通大方茶和云谷大方茶定义。统一称为大方茶,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

2、根据已经废止的DB34/T—来说

回顾一下被删除的那些定义,帮助各位厘清称谓之间的区别

老竹大方,其实是大方茶之外最早使用的称谓之一,当然还有“拷方”,竹叶大方等等。那么根据已经废止的标准DB34/T—来看,老竹大方其实是大方茶的统一称谓。顶谷大方/清音大方等称呼主要有等级上的差异,这一点,我在跟产区的朋友交流时候也有明确的体会。

顶谷大方茶

老竹大方茶中的极品,一般在谷雨前采摘1芽1叶~1芽2叶初展的竹铺种茶树新梢制成,具有“扁平匀齐、挺直光润、色绿微黄、毫稍显”的外形特点。

清音大方茶

老竹大方茶中的上品,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1芽2叶~1芽3叶初展的竹铺种茶树新梢制成,具有“扁平、挺直、色绿稍深、稍有片”的外形特点。

普通大方茶

品质特点低于清音大方的一般大方茶。

3、根据废止DB34/T—的标准中看云谷大方

云谷大方

整体还是以产地区隔维度而产生的名称

目前该标准已废止

其实相对原来这么多的标准,会让市场更乱,所以茶叶行业要想要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其实相对于新标准的简单,更有利于市场的传播和发展,我觉得是件好事。

树种

歙县竹铺及金川地区良种,当地人一把也成为土茶,关于这一点,也是我们研究最少的,也没有可以查证的文字文献,仅用一些茶树的图片资料供大家参考吧。

工艺

根据现行的地标DB34/T—内的描述

传统手工制作

摊青→杀青→做型→摊凉→拷扁整型→煇锅。

工艺要求

要求如下:

摊青:摊叶厚度≤5cm,摊晾至叶色暗绿,叶质柔软为适度。

杀青:锅温°C~°C,食用植物油蘸抹锅壁,翻炒至叶色变暗,略有扎手感为适度。

做型:特级、一级采用“靠锅青”方式做型,即边炒边理边轻压手法。二级大方先手工揉捻,

再理条,同步施加轻力压扁做型。成条率≥65%。

摊凉:做型后立即摊凉回潮1h。

拷扁整型:锅温90°C~°C,

投叶后用手掌扳拷搭炒,至茶坯紧直平扁(似韭菜边)。成型率≥90%。

煇锅:锅温60°C~70°C,手掌随茶拷荡,至茶条表面光滑、茶叶含水量≤6%。

机械加工制作

工艺流程

摊青→杀青→做型→摊凉→整型→干燥。

摊青:摊叶厚度≤5cm,摊晾至叶色暗绿,叶质柔软为适度。

杀青:温度:°C~°C;杀青适度:叶色变暗,略有扎手感。

做型:特级、一级、二级大方茶的杀青叶直接用理条机理条,至条直且四成干后,再转入专用

机械,边炒、边轻压、边理条做型。成条率≥65%。

摊凉:做型后立即摊凉回潮1h。

整型:拷扁茶叶至扁平挺直、光滑紧结。成型率≥90%。

干燥:低温慢烘至茶叶含水量≤6%。

大方的工艺如果从理论来说,都是摊青-杀青-做型-辉干这样,其实各位看工艺参数并不能特别理解,不妨看看制作大方的扁茶机和手工大方的深锅,更有利于各位理解。

扁茶机

机制大方主要还是以这个扁茶机(目前很多鲜叶杀青也是在扁茶机中完成,并未用到滚筒)

手工大方是特殊的深铁锅,杀青,做型,辉锅等一系列动作都在锅内完成的。

品质特征

首先先看看地方标准DB34/T—中规定的品质特征供各位参考。

那么我们抛开理论以下是我的实拍和个人的感官审评(感官审评仅对样品负责)

图左是机制大方,图右是手工大方

机制大方

外形:扁平光滑,嫩黄绿,匀齐

汤色:嫩绿明亮

香气:板栗香高长

滋味:鲜爽,回甘

叶底:嫩绿柔软鲜活,肥嫩匀齐

汤色对比,机制左,手工右

手工大方:

外形:扁直有立体感,色泽深黄绿油润,鲫鱼肚

汤色:黄绿较亮,稍有豪浑

香气:嫩香

滋味:甜爽鲜醇,回甘生津

叶底:黄绿软嫩,鲜亮

叶底对比,左机制大方,右手工大方

其实在我个人感官审评中,外形和香气机制大方得分更好,滋味手工大方更好甜度回甘都很不错。

说到这不得不拿龙井来对比一下,因为大方外形跟龙井相似度很高,但实际感官审评中,明显能感受到安徽茶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更高,所以滋味更足,甜度也更好。龙井的鲜醇度更高。当然这个仅仅是个人体验,欢迎各位熟悉的指出你们的看法。

“拾茶”感悟

感悟颇多,我想用碎片化的语言跟各位聊聊

“假龙井”

是的,各位看到此处没错,因为大方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再加上目前国内饮茶风格更喜欢清饮,在国内高端茶市场几乎见不到大方茶的踪迹。逐渐沦为小众茶,甚至在我们当地茶叶店,大方茶都是标着龙井茶出售。

龙井木碗钉

虽然是小众茶,但因为歙县茶叶产量大,所以现在市场上很相当一部分龙井,其实就是产自于这里的大方。

其实相对于龙井的鲜醇,大方更感受到的是多酚含量的丰富,更为厚爽,以及迅速持久的回甘。

其实对于这个现状,我没有任何想抱怨,不忿,甚至也没有什么豪情壮志要让大方让更多人知道。但对于我徽府拾茶这个品牌,大方依然会是一个重要的产品架构,我们会尽可能的保留并且复原,因为在明年,我们可能会更考虑复原一些传统的工艺参数,让我们品牌的大方完全不同于龙井的感官体验。

上山寻茶

其实年是我第一次真正上搁船尖,那边的山是不通公路的,所以正是这个原因,制茶设备无法上山,而无论你上山下山都要几十分钟的山路要走,所以在这里,鲜叶运输下山也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人力有限,鲜叶采摘的量少,所以手工制茶的合理性才会存在。

金川的海拔是非常高的,在搁船尖山下乡里面,平地的海拔也有六百米左右,那么搁船尖产区,海拔平均在米以上。这里的茶肯定是没有什么污染的,因为山上几乎没有人居住,连生活用的粮食都要靠人力背上去,并且要走数小时山路。所以这里确实没有任何的化肥和农药污染。茶园接近于野放状态,有人会在打板栗的季节回来除草。

山下谷地海拔和经纬度山下谷地海拔和经纬度

山上也没有办法接通高压电,所以目前山上还保留有手工制茶。

手工大方,柴火烧锅,大深锅。在这里面杀青,制型都在锅中完成,正常一次炒几两干茶,一次要40分钟以上,费工费力山上所以请珍惜来之不易的茶叶。

海拔高

茶农家里海拔实测

整个茶园早期是人工种植管理的,所以种植的密度还是可以看出来有着人工的痕迹

山上的房子也都透露着简素的气息

未来的期许

其实徽州茶品质有独特之处,但因为确实龙井品质很高,所以让这个可能是龙井“师傅”的大方,带出徒弟饿死师傅了。

所以跟朋友也交流了下,明年的大方,我也会要求工艺上不要再往龙井上面靠,能进一步还原大方的板栗香,高温制程。

好坏我不知道,但既然决定除了恋山堂在做一个徽府拾茶的品牌,总要留下点什么,至少这个品牌的名字总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期许吧

文章一:徽府拾茶系列篇之大方茶——竹铺听禅,莫问归处

未来后续发表文章:

文章二:徽府拾茶系列篇之滴水香——山谷中,嘉木深

文章三:徽府拾茶系列篇之猴魁——所谓王者,天生道骨

文章四:徽府拾茶系列篇之祁门红茶——始于,历久弥新

文章五:徽府拾茶系列篇之黄山毛峰——云深处,得自在

恋山堂堂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zz/6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萹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