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幽夜蛾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以幼虫危害玉米、甜菜、亚麻、蚕豆、马铃薯、蔬菜等多种作物。具有食性杂、危害重等特性。对我省大多数地区为新发、突发害虫,据各地监测,今年迁入我省的旋幽夜蛾虫量较高,多数地区均高于上年同期,局部地块重发。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鉴定和识别学习,加大田间普查力度,及时预警,做好防治。
各地灯诱监测,今年迁入河北省的旋幽夜蛾虫量较高,多数地区均高于上年同期。
康保县监测:截至6月16日单台高空灯累计诱蛾头,为上年同期的5.4倍,其中5月23日日诱蛾头。
馆陶县监测,截至6月17日累计蛾量头,是上年同期的1.2倍;
枣强县监测,截至6月18日,累计蛾量头,是上年同期的3.2倍;
宁晋县监测,截至6月18日累计蛾量头;
张家口市宣化区监测,截至6月17日累计蛾量头。
6月17日后,旋幽夜蛾幼虫在我省开始为害,局部地块虫量偏高。丰宁县发生地块玉米被害株率1%~3%,百株有虫1头,重发地块5~10头,甜玉米被害较重,苏家店乡苏家店村一种植大户种植甜玉米约亩,被害株率高达%,百株幼虫高达30~40头,为丰宁县近20年来首次发生危害,目前该虫多处于2~3龄期。围场县老窝铺乡玉米田、油菜田出现危害,玉米被害株率40%~70%,百株虫量30~50头,最高~头。
鉴于旋幽夜蛾虫对我省大多数地区为新发、突发害虫,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该虫形态特征的鉴定识别学习,加大田间普查力度,及时预警,广泛宣传,用防治夜蛾科害虫的药剂进行防治。
附件:旋幽夜蛾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
旋幽夜蛾,也叫旋岐夜蛾,Hadulatrifolii(Hufnagel)属鳞翅目夜蛾科,是间歇性局部发生的多食性害虫,幼虫具有隐蔽性、暴发性、迁移性等特点。在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陕西、新疆、甘肃等地均有分布。
一、危害状幼虫多在叶背取食,低龄幼虫常取食叶片背面的叶肉,仅留窗膜状的上表皮,2~3龄幼虫可将叶片咬成缺刻(下图),大龄幼虫常造成大型孔洞或食尽整张叶片的叶肉,仅剩叶柄和叶脉。
丰宁县尚玉儒、曹艳蕊拍摄
二、形态特征成虫:前翅长15~17毫米;体和前翅黄褐色或暗灰色,前翅缘线具7个近三角形黑斑,亚缘线黄白色,锯齿状,中后部2个大锯齿;肾形纹较大,深灰;环形纹黄白色,较小;楔状纹较宽大,外侧弧形;后翅淡灰色,外缘暗褐色。
泊头市吴春娟拍摄
霸州市潘小花拍摄
幼虫:体长20~30毫米,老熟幼虫31~35毫米,头褐色或褐绿色,体色变异大,有黄绿、绿、褐绿等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及气门线呈断续黑褐色长形斑点,气门下缘镶有淡黄绿色宽边。有限个体亚背线、气门下线不明显,背上每节有倒八字深色纹。
康保县康爱国拍摄
丰宁县尚玉儒拍摄
三、生物学习性旋幽夜蛾为多食性食叶害虫,可危害8科20多种作物及灰条、田旋花、萹蓄等27种杂草。在我省康保县主要危害亚麻、胡麻、油菜籽、藜麦、蚕豆、马铃薯、蔬菜等作物。同时危害花生、玉米、向日葵、大豆、谷子、油菜、白菜、苹果等。
康保县植保站康爱国站长监测,旋幽夜蛾在我省一年发生两代,6月份为第一代幼虫危害期,8月份为第二代幼虫危害期。成虫多数在下午及傍晚羽化出来,昼伏夜出,有很强的趋光性。卵散产,多产于叶片背面。幼虫共5~6龄,在3龄前较活泼,有吐丝下垂和假死习性,行走时似弓形,分散性强,终日在棉花上取食。4龄后白天入土潜伏,夜间出来取食,食量逐渐增大,5龄进入暴食期,是为害作物最严重的时期。
发现更多精彩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xw/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