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萹蓄 > 萹蓄性味 > 正文 > 正文

行走新安江走岭脚老竹岭上大方香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5/15 14:18:02

竹岭雄关

鼓角声雄队伍齐,扬兵晓战昱关西。

黄金匣动双龙出,赤羽旗开万马嘶。

这是元代诗人、徽州休宁人吴讷所题七律《战昱岭关》里面的诗句。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卢俊义大战昱岭关”的故事,以演义的形式,对发生在这里的一场鏖战,表现得淋漓尽致。走进昌源河源头三阳镇岭脚村,不由思及多年前的那场刀光剑影、铁马金戈……

走岭脚:老竹岭上大方香

江伟民/文

昌源河源头之水,由清凉峰经小岫、木岭而下,经岭脚、竹铺西进,与同样发端于清凉峰,经上坦、金石而下的支流,在关桥处汇合。作为昌源河正源的岭脚村,也就成了我们探寻清凉峰的第二站。

三阳镇岭脚村,古称筠(yún)麓,此名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筠者,多竹之意。麓者,山脚之意。合起来便可简单地称之为“竹岭山脚”,与现在的“岭脚”村名,意思大抵一致。

岭脚村地处昱岭关下,有着“昱岭关下第一村”之称。或者说,岭脚之名头当与烽火弥漫的昱岭关分不开,更与产于当地的歙县名茶老竹大方相关联。

昱岭关

一过昱岭关,颠簸到黄山。昱岭关位于昱岭顶皖、浙交界处,建于三国孙策(—)前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相传为山越人为抵御孙策而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完整的代表山越人智慧的古迹。昱岭关用大小不等的花冈岩垒砌而成,关隘高8.1米,门高5.7米,阔6米,深5米。关墙向两翼山脊延伸,左右各约80米,两侧东面山坡留有戍所遗址。上世纪30年代初,因修建徽杭公路而重建。年,红军北上抗日之时曾经过昱岭关。同年4月,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与友人林语堂、潘光旦等由浙入徽,西出昱岭关隘,写下了名篇《出昱岭关记》。文中诗云:

盘旋曲径几多弯,历尽千山与万山。

外此更无三宿恋,西来又过一重关。

郁诗至今为人们所称道,更像一张靓丽名片贴在了关隘之上。史载,郁达夫过关隘时,与同行者十余人在关隘顶处,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站在关隘之上,见远山白石岩处如白雪一般,昌源源头之溪潺潺流淌,三五牛羊,放牧期间,沿溪屋舍环绕,十分恬静美丽。郁达夫感慨一叹:在这样的世外桃源,小憩两三天,该是人生一大快事。现在想来,郁达夫对田园风光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赏识。那是一种什么都不想什么都可以想的一种人生境界。

昱岭关虽为皖浙分界线,而在关隘两边,两省属地却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地村民相告,昱岭关两边村民虽分属两省,自古互相通婚,一些田地、山场便当成了嫁资,因此造就了现在的情况。

昱岭关建造时间,还有一种讲法为五代时期(—),斯时唐灭亡,一个中国处于大分裂时期,歙人选择地势险要之隘口,建关自保,倒也符合当时战火纷飞的国情。

竹岭雄关处昱岭关西,都处在一条徽杭古道之上,两关数箭之隔,遥遥相对。一个战乱频频的年月,昱岭头与竹岭雄关便成了两道御敌的屏障,守护着一个族群的安宁。历史上,因徽杭公路、徽杭高速修建,古道大抵不存,唯岭脚处尚有部分古迹,岭脚村乡贤鲍义来先生从安徽日报社退休后,返回家乡,主持修复老竹岭古道,重修村中多处古迹,设建老竹大方茶纪念馆等,在当地传为美谈。村人相告,鲍义来身上有一种使命感,以及对家乡深深的爱。由此,不顾年事已高,修建的几年时间里,天天像个农民一样,活跃在工地上,按照原有的样式,尽力恢复着那些即将失去的记忆。

大方和尚制茶处

老竹大方茶

由徽杭高速岭脚隧道处拾级而上米许,便见一亭,亭高三层,上书“老竹岭”字样,巍然耸立,甚是壮观,是为竹岭雄关隘口。明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歙东江村人江天一,曾在此镇守抗清。老竹岭亭修建于年,为岭脚村人倾心恢复的一处历史古迹。穿过此隘,便见三株参天古银杏树,树龄余年。树侧一路亭,古时为一寺庙,明隆庆(—)年间,大方和尚曾在此落脚,见周边茶树,长年生长于云雾缥缈之中,茶叶肥厚多汁,实为茶中精品,遂安顿下来,创制了老竹大方茶,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大方和尚为休宁松萝山寺中僧人,曾在此山创制了松萝茶。清郑板桥曾有“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句传世。由诗可知,当是佳客来了,才能享受品鉴到这一茗中极品的待遇。只是不知道,游历到岭脚的僧人大方,不在清凉峰下继续按松萝茶工艺制茶,倒是又研发了新的茗品,其守正创新之精神当为后人借鉴学习了。

村人在讲述大方茶故事不由时曾言,作为徽州杭州互通的重要通道,行人众多,过岭头时因口渴只得喝生水以致腹泻。大方和尚便炒制茶叶,布施茶水,为过往行人提供便利。

大方茶为扁形茶始祖,杭州龙井炒制之法便是来源于大方茶。史载,老竹大方之精品谓顶谷大方,形质与浙江龙井茶相似,以扁平为其主要特色。安徽农业大学茶叶专家詹罗九教授曾言:大方茶为中国扁形茶鼻祖,其外观扁平挺秀,身披金毫,芽藏而不露,汤色清澈透亮微黄,富有板粟香,且香高气长,叶底肥厚嫩均,滋味醇厚爽口。大方茶因其独特品质,清代乾隆年间曾作为贡茶上贡朝廷,新中国成立后还曾作为国礼茶招待外宾。

“我们这里的茶叶底厚多汁,加上山高雾多水汽足,经杀青、揉捻、拷扁、整形、辉锅等十几道工序,做出的茶叶扁平、墨绿,口感特别好。”岭脚村民冯全根是当地大方茶的加工大户,其祖上一直从事大方茶的制作和销售,传到今天已越五代。

老竹岭头,新建一房,为新打造的岭头茶社,可供修建之人做饭休憩之用,亦可为过往路人提供茶水。东进米处,有一旧房,改造成了“老竹茶社民宿”。借助老竹岭的开发,当地村民都在努力为全域旅游的后期推进做着悉心的准备。

下得老竹岭,我们来到了岭脚。岭脚村由原岭脚、小岫、木岭三村合并而成。鲍、潘二姓为岭脚中心村望族。明正德八年(),鲍俊昂携家人由歙西槐塘迁入。潘氏迁自歙南大阜,入驻时间稍迟。岭脚村中有通将桥、文昌阁、五姓桥亭、鲍氏宗祠、潘氏宗祠等古迹,还在村口处恢复了水碓磨坊,加上修旧如旧穿村而过的徽杭古官道,一个古色古香的古村落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岭脚村逆流而上米处,有一个叫“振钧站”的小村子,是以时任安徽省交通厅厅长程振钧的名字命名的。程振钧(—)曾历任浙皖两省交通厅长,在徽杭公路的建设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在公路开通前夕,程振钧却因积劳成疾辞世,年仅46岁。当地村民便以其名名村,修碑纪念。

岭脚村中通将桥

岭脚村中文昌阁

历史上,岭脚村手艺人繁多,手工业发达,沿街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究其原委,均是一条古道带来的。虽说徽杭古道大抵洇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任谁也不能否定,真正由徽州府通往杭州府的徽杭古道就在老竹岭上、岭脚村中,就在我们的脚下。

岭脚村村民潘基高介绍,徽杭古道经三阳竹、铺过来,村与村距离相对较近,过往行人到哪个村休息都可以,但到了岭脚再东进过去,便就是浙江境,沿途村落稀少,必须要把水、食物准备充足。行人到了岭脚,大抵要停留一下,若遇傍晚时分,便会留宿下来,待天明上路。因此,岭脚村商业发达,沿街多为店铺、旅馆。只是现在,曾经的行人如织繁华场景再难重现。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在的我们只能在这些尘封的记忆里,模糊的痕迹上,寻找着那些过往的历史。这其间,有慨叹,也有欢欣。我们慨叹一个村落的繁华落寞,欢欣一个村落的涅槃重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当地村民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一个新时代的美丽岭脚又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行走新安江|初探清凉峰: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条河的故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xw/11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萹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