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
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4∶1,好发年龄为50~70岁之间。临床所见大量血尿,有1/2或更多是来源于膀胱癌,而近年膀胱癌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据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膀胱癌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发病较高,血吸虫把卵排在膀胱黏膜下层,加上细菌感染,持续存在20~40年,引起鳞状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到浸润癌。某些外源性工业化学物质、吸烟、慢性炎症,可能是膀胱癌的发病因素,如接触苯胺、纺织、金属、橡胶、制革和油漆的工人,其发病率较高。接触致癌源平均16年发病。吸烟患膀胱癌的危险增加2倍。膀胱的慢性炎症、黏膜白斑、梗阻、结石等也是可能的致病原因。
近年发现半数膀胱癌患者有色氨酸代谢紊乱,其代谢过程产生中间致癌物质,经尿液到达膀胱,在尿酶的作用下,引起膀胱癌的发生,从患者尿液中可检出这些物质增高。
膀胱癌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极少数呈弥漫性生长,覆盖整个膀胱壁。肿瘤好发部位为膀胱三角区、侧壁或后壁。膀胱肿瘤的绝大部分是移行上皮性肿瘤(占97%),其中良性的乳头状瘤约占30%,其余为移行上皮癌。早期治疗,预后好。
1.血尿
约90%的患者首先出现血尿,出血量不定,与肿瘤的位置、大小有关。可为无痛性、间隙性血尿,反复发作,或为镜下血尿,或为肉眼血尿,亦有些出现血块引起排尿困难。
2.膀胱刺激症
亦是膀胱癌的重要症状,约占70%的患者出现,由于肿瘤坏死、出血、感染而引起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
3.肿瘤的浸润、转移
癌肿浸润输尿管口时,引起肾盂积水和上尿道感染,出现腰酸、腰痛、发烧等。癌肿转移到盆腔或腹膜后,可出现腰酸、下腹痛;侵犯直肠则有直肠刺激症状;髂静脉旁淋巴结转移,可引起下肢淋巴、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下肢浮肿,极晚期膀胱癌也可在下腹部触及包块。
4.晚期
可出现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恶病质。
中医认为,尿血有实证与虚证两类。实证为心火下行移热于小肠,或湿热下注膀胱引起;而无痛性血尿则被认为是因内虚致病,如肾气不足,不能摄血,或气血双亏,血无所统摄,亦可尿血。因此,膀胱肿瘤的病因可归之为外受湿热邪毒,或风邪入于少阴,内则少阴肾虚为本。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而利小便,肾为水脏,肾虚气化不利,水湿不化,瘀积成毒,湿毒化热,下注膀胱。肾虚不能摄血,故亦血尿。
西医认为其主要病因为:①长期吸烟;②长时间接触芳香胺和色素等化学物质;③慢性尿潴留,尿道狭窄和膀胱炎瘢痕,前列腺腺炎和前列腺瘤压迫引起的膀胱刺激。
膀胱乳头状瘤为良性,但很多易复发,5年内复发率为60%,其中近50%是多次复发,有15%~20%可能癌变。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分为四级:Ⅰ、Ⅱ级为低度恶性,Ⅲ、Ⅳ级则为高度恶性。研究还发现,膀胱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损害。膀胱癌晚期亦可发生血行转移。
1.无痛性、间歇性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镜下血尿,全程血尿,排尿困难,尿潴留,持续尿意感,结合病史诊断一般不难。
2.凡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双侧输尿管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出现而难以用原发病解释时,应警惕膀胱癌的可能性。
3.当膀胱瘤发展至一定大时,可行膀胱双合诊检查。一手的两指或一指放入直肠或阴道,另一手压迫腹壁行膀胱双合诊,可触及肿块,并能了解肿块的大致性状、大小、硬度等,对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4.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发现膀胱肿瘤细胞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5.膀胱镜检查可见肿瘤细胞的部位、大小、形状,并可做活体组织检查。也可行双侧输尿管插管,注入造影剂,以了解肾、输尿管有无肿瘤。
6.借助X线、B超、CT、核磁共振检查、膀胱镜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膀胱充气造影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1.肾虚型
主证:无痛性血尿,呈间歇性,伴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头昏眼花,舌淡红,脉沉细,尺弱。
辨证:瘀毒互结,肾气虚亏。
治则:化瘀解毒,益气滋肾。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灵芝益气胶囊,每次5粒,每天4次。
汤药:以伟达14号方加减:附子10g,甘草5g,高丽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15g,吴茱萸6g,小茴香10g,大枣6枚,生姜3片。菟丝子10g,枸杞炭10g,生地炭15g,山茱萸12g,女贞子20g,旱莲草30g,生黄芪20g。
按语:此型以肾虚为主,故以伟达14号方滋肾温阳,菟丝子、枸杞炭、生地炭、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益气滋肾,生黄芪补气。
2.湿热型
主证:血尿,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少腹作胀,食欲差,或有低热,脉滑,舌苔白腻或黄腻。
辨证:瘀毒互结,膀胱湿热。
治则:化瘀解毒,清热利湿。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抑瘤片,每次4片,每日4次。
汤药:以伟达7号方加减:茵陈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茯苓15g,猪苓10g,白术10g,泽泻10g,丹参10g,郁金10g,虎杖15g,萹蓄30g,瞿麦30g,黄柏10g,栀子10g,乌药10g,大、小蓟各30g,木通10g,白茅根10g,白术10g,土茯苓30g,白英30g,海金沙15g。
按语:上方以茵陈双白汤加味为主。方中茵陈、白英、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利胆消肿、利水通淋、解毒,茯苓、猪苓、白术、泽泻、丹参健脾(利水)渗湿、扶脾泄热、活血化瘀,郁金、虎杖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湿解毒、活血止痛。
1.以手术治疗为主
包括经尿道切除,或电烙术;膀胱切开电烙术,或肿瘤局部切除电烙术。近年来,主张早、中期保留膀胱,手术后配合药物治疗;手术前可作放疗,疗效较单纯手术有所提高;手术后中药扶正祛邪法维持疗效,以减少复发。著者曾治疗一些反复发作病例,经中药治疗后未再发。中药不仅抑制癌细胞,而且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和调整机体内环境,抑制瘤细胞再发和生长。术后服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配用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以减轻放疗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2.以放疗为主
多用于中、晚期不适于手术,或作为姑息性治疗以缓解出血和疼痛,根治性放疗对较早期的患者效果好。现在使用手术前放疗与膀胱部分切除术,对中、晚期患者可取得较好效果。
3.化疗配合手术
作电烙术后局部灌注,常用灌注的药物有噻替呱、喜树碱等。
有人报道,用广豆根浸膏片口服,喜树碱局部灌注,及中药汤剂扶正抗癌方治疗53例膀胱肿瘤,总有效率为86.8%,治愈率38%,显效62.2%,有效20.7%,无效7例,占13.3%。在显效和有效的44个病例中,有37例经加用膀胱镜电烙或电刀切除,获得临床治愈者占全组病例的70%。
此外,还有膀胱内水压疗法、热水疗法、冷冻疗法等。
例一郑某,女,33岁,老师。年3月18日初诊。年8月20医院诊断为膀胱癌。于8月28日手术切除,并以顺铂+氨甲蝶呤+羟基喜树碱为主的方案化疗。9月6日出现口腔溃疡,阴部溃疡,遂终止化疗。经多次中西医治疗症状未缓解且有加重之势,自感痛苦不堪。今见:口舌咽喉肿烂,阴道溃疡疼痛,时流赤白黏液,不能饮水进食,需用“0.59%普鲁卡因”漱口,始可勉强纳食少许,患者极为痛苦。小便色黄,畏寒喜暖,舌苔黄滑腻,质略红,脉沉细滑。辨证:湿热内蕴,寒湿热扰,上下腐蚀,致成毒结。治则:健运中焦,调和寒热,内外相顾,标本兼治。方药:①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扶正固本胶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②复方莪术胶囊,每次3粒,取药末混合以涂敷外阴,每日1换;锡类散,每次半瓶,混合1g西瓜霜含片药末,吹敷口舌咽喉。③汤药:炙甘草12g,党参20g,川楝9g,黄芩9g,干姜9g,姜半夏6g,赤小豆30g,大枣6枚,苦参90g。服药5剂,诸症减轻,咽证显轻,唯舌仍有溃疡。再以上方重用甘草18g,川楝12g,法半夏12g,又服10天,病情大减,阴部溃疡已愈,精神大有好转,已能饮食,仅略有小疼,咽喉、舌尖尚有少许溃疡未曾愈合,余症均消,舌黄苔亦退,脉沉细缓,体力增加,但大便干燥,将上方赤小豆易熟大黄6g,通行腑气,以利传导。
再诊,上药2剂便通,诸症均退,状如常人,嘱续服汤方10剂,中成药更改如下,以杜后患:慈丹胶囊10盒,复方莪术消瘤胶囊10盒,癥消癀(癥痛康)30瓶,扶正固本胶囊10盒,每日按原量各服4次。
年9月23日随访,已痊愈,上班工作已近半年。
例二黄某,男,75岁,农民。初诊年4月9日。患者于年始间断血尿,今年加重,医院B超(号)检查示:膀胱实质占位;左肾代偿性增大;右肾萎缩囊肿。又经膀胱镜检查诊为膀胱瘤。患者拒绝手术及化疗。今见:尿频,尿血,色鲜红,消瘦,疲乏无力,纳呆,大便3~5日一次,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肾气不足,毒邪内侵。治宜:补肾止血,解毒补气。方药:①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及灵芝益气胶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连服30天。②汤药:太子参30g,麦冬10g,白及10g,茅根15g,白术10g,山药18g,茯苓10g,甘草6g,黄芪30g,重楼10g,枸杞15g,鱼腥草15g,仙鹤草30g,连服10天。
二诊(年5月13日):用药后尿血停止,余症同上,效不更方,继续用约1个月。
三诊(年7月20日):用药后无明显不适,所有药物同上。
四诊(年1月11日):药服完,复查未发现病灶,生活自理。仍以上述方药调治。
按语: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后又传承郑伟鸿副主任中医师,郑东海副主任中医师等弟子。)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
郑伟达郑伟鸿郑东海
副主编:
郑东英郭凤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