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萹蓄 > 萹蓄主治 > 正文 > 正文

志说middot玉林小吃一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30 13:34:57

玉林,自古享有“岭南都会”之美誉。商贸的繁荣与人员往来的频繁,各类美食的在玉林融合发展,让玉林留下了各类数不胜数的美食和小吃,填补每一个“吃货”寂寞的时光。

牛巴

正宗玉林牛巴,色似咖啡,油亮,香味浓郁,咸甜可口,韧而不坚,越嚼越有味。为下酒美肴,馈赠亲朋挚友的佳品。玉林人举办筵席,以及逢年过节,多喜以牛巴与油炸花生拼作冷盘。夏秋季节,各摊档的凉拌粉,常以牛巴搭配。

牛巴制作

以精选新鲜牛肉(黄牛后腿肉最好,前腿肉次之)为主料,用甘草、甘松、丁香、八角、小茴、归身、陈皮、草果、沙姜粉、胡椒粉、甘草粉、蒜蓉、葱蓉、白糖、柠檬、上好米酒各适量组成配料,经制作加工而成。

玉林牛巴的制作历史甚久,但初期制作规模小,销售量少。30年代至40年代,西街吴常昌的牛巴最负盛名,曾装罐头,销往柳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等地。解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制作牛巴的数量增加,懂得制作工艺的人也比前多。牛巴已成为饭店、酒楼、熟食摊档必备之食品。

肉丸

肉丸,玉林人称肉蛋。玉林肉丸洁白、嫩滑、松脆、无渣,味鲜美,富弹性,从高处扔下,弹起10厘米至20厘米。民国时期,玉林的酒楼、饭店多有肉丸出售。

肉丸汤、炒肉丸是筵席的佳肴,30年代至40年代,城区专卖肉丸的摊档有十多个。那些制作肉丸高手,以其产品的独特风味广招顾客,生意兴隆。但是每日仅销售4公斤至5公斤。

  

解放后,传统肉丸的制作工艺,得到继承和推广。70年代至80年代,除几家大酒楼有肉丸制作高手外,许多熟食摊和企业单位的厨师也能制作。有少数肉丸名家,靠此发家致富,80年代后期,城区各大菜市,每天都有专卖肉丸的摊档二三十个。

肉丸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

一、选料。

选用黄牛肉,后腿肉为佳,也可用精瘦猪肉代替。

二、工序和要求:

①切片。把选好的牛肉剔筋去膜,切成厚片。

②捶成肉浆。置肉片于平滑的青石板上,用木槌(荔枝木槌为好)边捶边翻动。用力均匀,快慢适度,过快则其热不散,易成腐渣,食之无味。肉浆以用手抓起放下,肉不粘手为度。1人一小时可捶牛肉1.5公斤。

③拌料摔打。把肉浆移置大瓦钵,加进枧水、盐、胡椒粉、味精适量,制作者叉开五指,插入肉浆中,顺同一方向不断搅拌,以使肉浆的微孔增加,形成网状结构,使水份与调料均匀;然后把整团肉浆掀起,在钵中摔打,连续十几次,以把肉浆拉开,能自动收缩为度,以增加肉蛋的脆度。

④制作成丸。先把锅中水烧至温度50℃后,左手抓肉团,稍用力一抓,让肉团条从拇指与食指合成圈中冒出,右手持汤匙迅速一勺,即得拇指大小的肉丸,落入锅中。操作完毕,把锅水加温至微沸,待肉丸浮起,捞放容器中。

年引进绞肉机绞肉,取代最费力气的手工把猪、牛肉捶成肉浆这道工序,三分钟就可把1.5公斤牛肉绞成肉浆,工效比用木槌打提高20倍,但制就的肉丸脆度下降。用绞肉机把牛肉绞一二次,绞成粗肉浆后,再用木槌打,既提高工效,又可保持肉丸脆度。

茶泡

玉林茶泡是一种味道清甜的泡茶甜品,又是一种经精雕细錾、耐人观赏的工艺品。

  

玉林茶泡在宋代已有。至清代,鬰林的富户人家,在嫁女时用茶泡敬遍亲戚朋友,俗称“新人茶”。在新郎到女家“亲迎”或“回门”时,女家须以大型精致的茶泡相馈赠。男家也须以同样规格的茶泡,馈赠女家的“送嫁娘”。逢春节,玉林民间常以茶泡招待宾客。茶泡还是人们给长者祝寿时的一种礼品。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40年代。

 

50年代前期,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时,玉林县人民政府曾组织一批能工巧匠,精心錾制大型精巧的立体、平面茶泡,专人送上北京展览。其中在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展出的最大茶泡长26厘米、厚33厘米,上錾天安门、和平鸽、对联。

  由于玉林茶泡全为人工操作,制作繁杂,工艺要求高,难以大规模生产。解放后,由于食品工业发展,食品样式繁多,物美价廉,茶泡的地位迅速下降。80年代,只有少数老錾工继续进行少量生产。市糖果饼干厂继承传统工艺,简化工序,以机械模具代替人工錾制,每年春节前,都生产一批“玉林茶泡”投放市场。年在“全国民间艺术”比赛中,广西电视台录制的“玉林茶泡”荣获二等奖。

茶泡制作从选料、工具到工艺流程都有独特之处:

选料选料随茶泡的类型而异

平面型茶泡选用玉林特产“石瓜”(即冬瓜),瓜体表面光滑、碧绿,重5公斤以上的“老水”石瓜;

立体型茶泡,选用木瓜,其中身滑无凹沟,圆度均匀,重0.5公斤-1公斤者为佳;组结型茶泡,选用石瓜或木瓜的表皮层有韧性的部分。

工具

有铜片制成的茶泡刀和錾刀。制作茶泡叫錾,而不叫雕、镂。錾刀有片形的、半月形的,但一律平口,不论大小,上下厚薄一致,长度约7厘米,两端可用,中间长3厘米,圆形实心,以便抓拿,转动使用;茶泡刀则只作切、削之用。

工艺

1、切块成形。抹净瓜皮,用茶泡刀把瓜皮薄薄地削去一层,剖瓜去瓤,切去瓜肉,只留出表皮内约厚一厘米的部分,再切成不同形状的瓜块,置含微量石灰的清水中泡浸后,取出待用。

2、錾成茶泡胚。按不同的图案,分别錾成平面、立体、组结型茶泡胚。茶泡胚錾好后,用白矾水煲煮防蛀。

3、“上盘”和“筛晒”。把优质白糖煮成糖水,用细白布过滤,取其清液加适量鸡蛋清,搅匀,把白糖水倒进盘中,然后把茶泡胚逐个放糖水中稍为泡浸,移置盘边,让阳光晒片刻,再浸、再晒,如此反复十多次,叫“上盘”。经太阳晒三天后,移置竹筛,只晒不浸,只用鹅毛醮糖水扫茶泡面,待晒干后再反复为之,要翻晒底面,并不断移动位置,以防沾筛,名为“筛晒”;筛晒要掌握“晒候”,浓晒则茶泡变黄。从“上盘”到“筛晒”结束,要4天-6天时间。这是影响茶泡洁白、脆、甜、香程度的重要工序。

至此,制作工序结束。

白散炒米糖

据清光绪年间《鬰林州志》记载:“凡人家必年前预作白散、炒米、糕饼,为新年享祖用,并亲戚互相馈遗”。此种风俗历数百年而不衰。   

白散

白散即米花,状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玉林人俗称“白散”,即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白散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 

1、选料。选用的糯米要纯净、粒大、粘性好、洁白,筛去碎米后,置容器中泡浸一夜,滤起、晾干。

2、笼蒸。把糯米放置蒸笼中,用猛火蒸。要掌握好糯米的熟度,过熟则板结,难透气,打胚时难脱模,油炸时难松散,吃时硬而不脆;熟度不够则粘性差,作胚时易散不成形,油炸时爆裂不完整。

3、打胚。用刻有吉、福、喜、寿的凹字的木模,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打胚要趁糯米饭热,迅速填入木模,摊平、略压实,打在晒箕上,饭热度不够则粘性差难成形。

4、晒胚。待胚散热后,移至竹筛上晾晒,要勤翻,正反都晒,以干爽为度。

5、拖糖水。把干爽的白散胚在已煮好的糖(黄糖或白糖)水中,浸匀后即捞起,叫拖糖水;要掌握糖水的浓度,过稀则不甜,过浓则使白散胚在油炸时不散,一般水和糖的比例以三比一为宜;拖糖后的白散胚要晒干,置容器中密封待炸。

6、油炸。茶油最好,花生油为次。油炸前,把白散胚晒(或烤)一次,去水气。油在锅中煎沸,逐个把白散胚放进,正面朝下,用长竹筷不断拨动,使朝同一方向旋转,待散胚浮起,即用筷把胚身翻转、压沉,再炸一二分钟,即可捞起,搁置盘中,漏去余油,散温后即可密封储藏候用。

炒米糖

  

炒米糖黄中带亮,颗粒均匀,状如蜂蛹、软硬适中、香甜酥脆。其传统制作方法如下:   

1.选料。选用颗粒大、粘性好、无杂质的糯米,筛去碎米后,用清水泡浸一夜。

2.拌糖笼蒸。把泡浸的糯米取出,漏干,置竹箕上,倒进适量的米糖,充分拌匀,置蒸笼中,以火蒸,待米熟透即取出,晾干。   

3.碓舂熟米。把筛去米糠、各自分散、略带弹性的熟米,拌以花生油适量,堆放12小时后,分批用碓春,舂时要不断把底部熟米翻到上面,直至熟米全被舂扁为止。   

4.爆米花。先把备好的匀砂适量,倒进铁镬中,以猛火炒红,再放入适量扁熟米混炒,待全部爆成米花后,取出,再继续放入扁熟米。   

5.熬煮糖油。用黄糖或白糖均可,按米花的重量投放适量的糖,加水,放进一些姜块,以慢火熬制、浓缩,待糖油几次沸起白泡,用筷子能粘起糖油,滴入冷水中凝成球状为最佳浓度。   

6.成型。先在竹箕内堆放好米花,迅速把已煮好的糖油浇进堆中,接着以最快的速度把米花与糖油拌匀,以竹筒或他物压平,待散温凝固,用刀切成小块,移放瓦缸(或铁箱)中,密封保藏。

解放后的70年代至80年代,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米花糖逐年减少。因为这种制作工艺复杂,现在有一种爆米机能把传统炒米糖的浸米、笼蒸、舂扁米、爆米花的工艺并为一次,爆出米花体积大,粘米可代替糯米,但没有传统炒米糖那种甘香酥脆的独特风味。

80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每年春节前,玉林市食品商业单位和一些个体工商业户都仿照传统工艺,制作大批白散、炒米糖投放市场。城中居民多从市场选购。但农村的家庭多数仍自己手工制作。

参考:《玉林市志(县级)》

点击图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zz/6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萹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