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入心、肝经。
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癥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补气祛瘀治老胃病
小指月说,爷爷,这红花不是活血化瘀之品吗?怎么《药品化义》说它能泻能补。
老爷爷笑笑说,大黄不是泻下通腹之药吗?怎么又可以用它来健胃消食呢?
小指月说,小苦可健胃,小剂量用大黄就可以健胃消食。
老爷爷说,所以用红花全在于剂量大小,量大一般是破血,量小能调血和血,令血气通调,就相当于补益,如果中等剂量地用,就可以活血。
有个老爷子,胃下垂,经常胃痛,做过胃镜一看,局部有溃疡点,糜烂出血,甚至引起便血。
老爷爷说,指月,你看这种胃病该如何治?
小指月说,下陷者,升举之,像这种年老体虚,胃下垂,少不了用黄芪。
老爷爷又说,那局部的瘀血溃烂疼痛,该怎么办?
小指月说,久病多瘀,用活血化瘀咯,血行则痛止。
老爷爷说,这就要选一味药,既可以活血祛瘀止痛,又能够修复局部溃烂伤损。
小指月说,那就用红花,红花是活血祛瘀止痛妙品,又是伤科要药,溃疡瘀肿,等同于跌打伤损。
老爷爷点点头说,黄芪用60克,红花就用6克。大剂量补气,以治其本,小剂量活血以去其标,这样下垂得到升提,瘀痛得到活化,便血就消失了。
果然病人吃了5剂药后,气顺了,胃不痛了,人有劲了。半个月后,他再去做个胃镜检查,发现局部溃烂点,居然大部分都长好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贺支支经验
贺氏临证常以黄芪与红花相伍,用黄芪之甘温补中益气,红花和血化瘀,共奏益气、活血、和血、化瘀之功,以此治疗胃出血、水肿等疑难重症,疗效显著。黄芪尚有托毒排脓、红花尚有润燥散肿之功,正符合溃疡疾病血肉肿腐之变,故两者可协调发挥作用。
贺氏提出,临床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及胃炎等,易合并出血而呈现中医学中的“便血”(黑便)时,大多属于虚性出血(虚证),而十之八九是由于脾气虚弱,血失统摄所致,故称之为“脾虚便血”,一旦失血,每每留瘀为患,可致继续出血,或反复出血甚或出血不止。
贺氏治脾重用黄芪,去瘀择用红花。方用黄芪60g,红花6g.汤剂凉服,日1剂,三五日即效。贺氏认为临床使用红花量多量少,有行血养血之别,中等剂量既养血又行血,一般应以6g为宜,与黄芪相伍,其比例为10:1。
如熊某某,男性,18岁。以胃脘隐痛半月,解黑便3天主诉入院。经诊断为胃溃疡。面色苍黄无华,唇舌指甲清白。辨证:中气虚弱,脾不统血,瘀血内滞。治以益气摄血,和血化瘀,用上方2日,大便转黄,复检大便潜血阴性。再2剂头晕改善,未再便血,调理1周出院。
按:胃脘疼痛,出血之后,一般络通而痛止。本例仍见脘腹疼痛,且不喜按,是为失血之后,血积不去,瘀滞作痛,正如《血证论·腹痛篇》所说:“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固取红花行血去瘀,化其血积,黄芪补气摄血,助血运行,故药后血止痛却。《杏林医选·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平,苦、甘。归心、肝、大肠经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痰瘀同源,狼狈为奸
有个肺结核的患者,胸痛咳吐痰浊,反复低热不去,医家用滋阴化痰之法,病人脸色日渐晦暗,痰浊交结难化,骨蒸劳热遂加重。
老爷爷说,面暗者有瘀血,肺中痰浊不降者,大肠不通也,要找一味药既能化瘀血,又可以通大肠给浊阴下行,打开一条通路的。
小指月说,桃仁既能活血化瘀,润肺止咳,又可以润肠通便。
老爷爷便加进大量桃仁为君,小指月不解地问,爷爷,顽固痰咳,为何用桃仁化瘀?
老爷爷说,这病人肺部有一团阴影,医院说是肺结核,虽然用尽化痰药,却没能化散这团阴影,是因为没有加强活血。
小指月说,治痰难道要活血?
老爷爷说,血液循环不好,你痰浊怎么能够排走,就像空气不对流,这臭气就会留下来。你看治疗肺痈的千金苇茎汤,孙思邈为何用桃仁去配合薏仁、冬瓜仁跟芦根呢?当时他就认识到痰瘀同源,狼狈为奸的道理。
小指月说,爷爷的意思是这局部阴影可以看成肺部一团痈肿,而这团痈肿便是停痰跟死血相互纠结,只要去其死血,让血液通畅那痰浊就更容易化散开来。
老爷爷点点头说,所以治痰别忘活血,活血别往祛痰,这瘀血跟痰浊经常是一起来的,你只要断其一头,另外一条就容易解散。
果然这病人在服用药后,咳唾胸痛大减,大便顺畅,骨蒸潮热之感渐渐消退。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章次公医术经验集》记载,吾家太炎先生尝论骨蒸(肺结核)之治,当以祛瘀为第一义。先生所说,时下医工闻之,未有不骇怪以为妄者。其实李时珍谓桃仁主治骨蒸,堪相印证。曩年西藏白普仁大师(白喇嘛)来内地为人治肺病,服红花,病者难之,大师告以须瘀血去,而鲜血生方愈也。此更可为上说之佐证。
然则肺病之攻瘀一法,亦有采用之价值,惟水蛭、虻虫,病者栗栗不敢服,赤芍、红花其力又薄弱不堪用,就中惟桃仁是此等病症之专品耳。且桃仁以新说言之,谓有镇咳之效,于新旧学理,俱无背戾。但桃仁之性,虽平于水蛭、虻虫,亦易遭时医之攻击,招病家之疑忌,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广东有印赠善书者,末附恶核奇方,以桃仁为主药,余亦祛瘀之品。
比来治一形瘦中年男子,颈际瘰疬,大如龙眼,凡三四枚成串,治瘰疬普通方剂,如滋阴养肝,降火消痰,前医均已与服,不得不别出途径,遂以桃仁为主药,而以赤芍、牡丹皮、鳖甲片佐之,药数服,瘰疬由硬而软,嗣以便利起见,日服大黄廑虫丸,而以昆布、海藻、夏枯草煎汤送丸,效大见。
桃仁、红花拾珍
1、来春茂经验红花泡酒可降血压我治一高血压患者,段某,58岁,经服药1个月之久,以后一年多未再来复诊。后患者因咳嗽频繁,又来求治,询问高血压病,他说:“已经好了,服红花泡酒一年来血压正常。”我测量血压,果尔如此,即录之。红花30克泡白酒1斤,1周后即可服,每次一小酒杯,1日服2次,服时摇瓶使其均匀。此方我治病例14人,7人血压降至正常,4人显效,3人不能饮酒,故未坚持。用药量最多照方泡过3次。近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还待日后进行观察。(《来春茂医话》)
指月按:血脉如果通透,管壁压力就会减轻,血脉如果瘀滞阻塞,管壁压力就会增大,所以对于血脉瘀滞,引起的血压偏高,用红花酒确实可以疏通血脉,降低血压。正如水管里面管垢堵塞,管壁压力会增大,把管垢祛除,管壁压力便会下降。
2、《临证方药运用心得》记载,童便炒红花治血崩河北高式国云:亡友王哲言之师,是辽宁高学良先生。有一日,先生出诊回来,因心有所思,没注意,头忽碰撞电线杆子,额棱肿破。学生说:先生老矣,行路要小心,再出门须人侍从。先生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也。”学生问:师又想何书?答曰:“为重病谋治法耳。”询知是为血崩考虑。问用何药?先生曰:“四两红花。”当时忙为先生敷药,不及细问。学生想,论治虽有通因通用之法,何至红花用四两之多?后得其详:“用童便炒黑,研细,分多次服”11字。
按:红花祛瘀血,生新血,为妇科经、产病症常用药,治产后血晕、口噤及腹中恶血绞痛等。朱丹溪认为多用破留(瘀)血,少用养血。缪希雍谓红花乃行血之要药。童便,即无病童男清澈之尿液,味咸性寒无毒,效能滋阴降火,用为止血消瘀药。红花以童便炒黑,又兼吸着作用,故能伏虚火而血不妄溢。高学良先生治病用药,心谋神运,如此精专,已至忘我之医境。
3、《临证方药运用心得》记载,桃仁治久咳有效:古今治咳嗽喘息。大多非杏仁莫属。由于邪气先伤气分,即需杏仁之苦泄;继则伤及血分,痰瘀肺络,可致咳逆日久,愈咳愈剧,或昼夜俱咳无已时,此时需用桃仁之通润。夫气者血之用,气行则血濡,血者气之体,血行则气降。桃仁、杏仁能调肺间气血痰瘀,我们常用于阴虚劳嗽之外的一切久咳喘满、喉干、胸痛,以及痰涎胶滞欲咳不出诸症,悉见显效。考《食医心镜》原方,有治上气咳嗽,胸满气喘,单用桃仁三两(90g),去皮、尖,以水一升(ml),研汁,和粳米二合(ml),煮粥,分次服食之记载。证明古人早有用桃仁止咳的经验。
指月按:凡物润则密和无间,燥则破绽百出。又有机器有锈迹阻塞,便发出噪音,当把锈迹清除,局部润滑,噪音便消失。而桃仁这味药既是仁类药,凡仁皆润,能够润滑脏腑,润肠通便,它又是活血化瘀药,能够化散脏腑间血瘀锈垢,这些浊阴不挡道,咳嗽噪音便会减轻,甚至消失。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收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毛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千年健
孙俩的中医故事()-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蒲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伏龙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郁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姜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乳香、没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