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世紀初開始引種,較池杉更耐寒。以河南雞公山及廣東佛山地區栽培最多,廣州、南京、杭州、上海、廬山等地都有引種。落葉大喬木,高達50m,胸徑2m。幼樹樹冠圓錐形,大樹呈寬圓錐形。桿基通常膨大,常有屈膝狀的呼吸根。根皮棕色,裂成長條片狀脫落。枝條水平開展,新生幼枝綠色,到冬季變為棕色,著生葉的側生小枝排成二列。葉條形,扁平,基部扭轉在小枝上成二列,羽狀,雕落前變成暗為直立灌木。高約1m,莖綠色,輪生,細長,具縱棱。葉小,對生或輪生,退化成披針形的小鱗片。聚傘圓錐花序,花紅色,花冠長筒狀,長約2cm,花期春、夏季。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也耐日曬,不耐寒,越冬溫度5℃以上。不怕水濕,耐修剪。紅色長筒狀花朵成串吊於纖細下垂的枝條上,猶如細竹上掛的鞭炮。宜在花壇、樹壇邊種植,也可盆栽觀賞。用分株和扡插法繁殖,也可壓條、播種。栽培容易,管理粗放。大葉仙茅株高約40~70厘米,葉自地下根莖生出,橢圓狀披針形,平行脈凹縐,全葉略彎凹,初看似椰子類幼苗,造型如船身。成株叢生狀,小花黃色。用分株法,春至秋季均能分切子株,也可分切地下根莖栽植。栽培以肥沃的砂質壤土最佳,排水力求良好。栽培處宜半陰,日照約60%~70%,夏季忌強烈日照。追肥用有機肥料或氮、磷、鉀。成株太擁擠,應強制分株、修剪。性喜高溫,生育適溫20~30℃。樹冠廣闊,葉形別致.全株平滑,樹幹粗而直,枝條茂密。葉革質,邊緣波狀,全緣,卵圓形或三角卵形,心型的葉片有長柄,葉端長尾尖,網狀葉脈明顯,波狀的圓形樹冠,是製作葉脈標本的好材料。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成熟時為黑紫色。陽性,喜溫暖至高溫濕潤氣候,抗風,抗大氣汙染,速生庭蔭樹,寺廟常用,也可做行道樹常綠灌木,高4~5米,常數桿叢生。葉大,掌狀,五至七深裂,裂片長橢圓形,基部心形或楔形,有光澤,邊緣有鋸齒或波狀。葉柄長,基部膨大。10~11月開花,花白色,傘形花序集成圓錐花序,頂生。翌年4月下旬果熟,漿果近球形,紫黑色,外被白色。喜溫暖、濕潤環境,不甚耐寒。極耐陰,較耐濕,怕幹旱,畏酷熱和強光暴曬,在蔭蔽的環境和濕潤、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良好。萌蘗性強。八角金盤葉形大而奇特,是優良的觀葉樹種,適宜配置於庭前、門旁、窗邊、欄下、墻隅或群植作疏林的下層植被。北方常盆栽,供室內綠化觀賞。常用扡插法繁殖,扡插時間2~3月或梅雨季均可,要註意遮蔭和保持土壤濕潤,成活率較高。移栽須帶土球,時間以春季為宜。原產西伯利亞及小亞細亞(即今土爾其亞洲部分)。中國北部也有分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60~90cm,全株被毛,不分枝或少分枝。葉對生、全緣,下部葉卵形,上部葉披針形,抱莖,葉背及邊緣具粗毛。花磚紅或鮮紅色,花瓣5枚,倒心形,花徑約2.5cm,有玫瑰紅色、粉紅色和白花變種。生長強健,耐寒。喜涼爽、濕潤、光照充足的環境及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稍耐陰,耐石灰質及礫石土壤。花期6~9月。以分株法繁殖為主,壹般1~2年分株壹次,春、秋均可進行。肉質根可用於扡插。也可播種繁殖,秋播翌年4月定植露地,5月下旬開花。春播5月上旬定植,夏季開花。攀援灌木,有乳汁,葉對生,寬卵形至倒卵形,具透明腺體,全緣,背面被短柔毛。傘房狀聚傘花序腋生,通常有花3朵,花土黃色。蓇葖果雙生,披針狀圓柱形,長7-9厘米。種子線狀長圓形,頂端被種毛。花期3-6月。大紐子花有攀援習性,花期較長,宜植於棚架下,讓其攀上棚頂作蔽蔭物。植株供藥用,可治血吸蟲病。常綠喬木,高可達10~15米,粗20~30厘米。幹單生,其上覆以不規則的老葉柄基部。葉大型,長可達4~6米,呈弓狀彎曲,集生於莖端。羽狀復葉,成樹葉片的小葉有~對,形窄而剛直,端尖,上部小葉不等距對生,中部小葉等距對生,下部小葉每2~3片簇生,基部小葉成針刺狀。葉柄短,基部肥厚,黃褐色。葉柄基部的葉鞘殘存在幹莖上,形成稀疏的纖維狀棕片。5~7月開花,肉穗花序從葉間抽出,多分枝。果期8~9月,果實卵狀球形,先端微突,成熟時橙黃色,有光澤。種子橢圓形,中央具深溝,灰褐色。喜光,耐半陰。耐酷熱,也能耐寒,據考證其耐低溫限度可達-C。耐鹽堿,耐貧瘠,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迅速。極為抗風。加拿利海棗株形挺拔,富有熱帶風韻,可盆栽作室內布置,也可室外露地栽植,無論行列種植或叢植,都有很好的觀賞效果。播種來繁殖,春至夏季為適期。形態特征和“血竭”很近似,但葉基部和莖、枝頂端不帶紅色,花序軸無毛或近無毛,花絲無疣點等易於辨別。氣候更為幹熱,年平均溫25℃左右,年降水量--毫米。常生於幹燥砂土。樹幹挺直,葉色碧綠,葉片姿態修長且自然下垂。庭院種植,以葉叢頂生與分枝頂端形成壹團壹團綠傘為特色。布置庭院,花壇,花鏡,草坪,路邊及會場。陰地植物。扡插,溫度穩定在20攝氏度以上,用10-15厘米長的頂芽作插穗。粗細不等的莖段也能扡插,發出數量不等的新芽。大規模生產用組培苗或扡插繁殖。原產歐洲和亞洲西部。我國可在河北南部,山東北部、山西中部、陜西、甘肅中部、青海中部、新疆南部地區以北的地區內生長。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9米,冠幅4-8米。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1-15枚,長橢圓形,春天花朵為白色,葉片春夏季為深綠色,秋季葉片紅色,紅色果實。喜濕潤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較耐蔭,能耐寒。喜光,稍耐陰,耐寒。適合種植在涼爽、嘗試哈、排水良好大的酸性土壤上入秋紅果累累,葉也變紅,宜植於庭園及風景區觀賞。播種繁殖。幼苗需通過包裹樹皮的方法來防止受病蟲害影響。原產北美東部;江蘇於數十年前引入栽培於淮安、南京、泰州、江陰等地落葉喬木,高達50m(原產地)。樹皮粗糙、縱裂。奇數羽狀復葉,小葉11-17枚,邊緣有粗鋸齒。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