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園」
外面的「口」是围墙
墙内的「土」似屋宇平面
居中的「口」是一泓清池
而剩下的笔画则如石如木
一个字就概括了
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
是一种宅园合一的建筑形态
「可赏、可游、可居」
根据建造主人的不同
园林分为三类:
文人园林
(即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
▲
文人园林丨苏州拙政园
▲
寺观园林丨狮子林
▲
皇家园林丨北京颐和园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
其造园精髓在于
在有限的空间里
创作出意境无限的立体山水画
咫尺之内
再现乾坤
01
溯源
文人园林
苏州园林
以文人园林居多
苏州园林兴盛的原因
也离不开「文人」
古时文人被贬或退休后
总幻想
在山水田园间吟诗作对
借机忘却俗世的功名利禄
可是拖家带口的现实
让他们只好在俗世
辟一隅山水
寻一份野趣
▲
明·文徵明《真赏斋图卷》
(文徵明,与唐伯虎等并称「吴中四才子」,并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与改造,此图是作者为友人的居处《真赏斋》所绘写实之作。)
苏州
这个远离政治中心的
人间天堂
就成为
文人隐世的最佳选择
苏州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
冲击平原地区
土地肥沃适合众多植物生长
西部的太湖
盛产太湖石
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
境内又有京杭大运河
南北贯穿
发达的水运商贸
造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的繁荣景象
除了地理和经济基础
苏州自古以来
文化艺术方面
名家辈出代有传人
为园林兴盛提供了文化氛围
吴门画派的画家
也积极参与造园
他们追求
「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因此形成独特的造园理论
▲
明·唐伯虎
图为明代著名的四位吴门画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
随着造园和建筑产业蓬勃兴旺
产生了以「香山帮」为代表的
建筑工匠组织
数百年来
苏州的造园技艺、建筑工匠
都世代相传
直至今日
依然活跃在园林、古建筑的
保护和修复的一线
▲
清·徐扬 《姑苏繁华图》(节选)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繁荣富庶的经济条件
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
技艺高超的专业匠人
让园林成为
当时社会名流、高官富商的
最高享乐标准
一墙之内
可赏山水花木
一园之地
可游亭台楼阁
苏州园林也因此
被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
评价为
咫尺之内再现乾坤
取法自然超越自然
02
山水画木
建造园林
山、水、花木、建筑
是造园的四大要素
通过这四个元素的组合
造园师们
以「再现自然丘壑」为宗旨
将苏州园林打造成
流动的立体山水画
1
理水
《园冶》有曰:
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讲究源头
即园林内房屋的位置最好临水
规划房屋时要先分析水源所在
故而规划园林的第一步是
「理水」
即布置园内的「水」
十亩左右的园林基地
取十分之三的面积开挖水池
水池形状随地势布局
最忌建成规则的方、圆样式
▲
苏州园林丨网师园
以水池为中心
再辅以溪涧、水谷、瀑布
让园内水系曲折回环
以此扩大空间感
是苏州园林常用的理水技巧
如网师园
在水源处用桥梁
划出小面积的水湾
与中部宽阔的水面形成对比
丰富空间层次
▲
网师园水池布局图
在水尾处
采用一步桥
配合细长的水流
营造水流深远的意境
▲
网师园丨一步桥与水尾
驳岸的处理
同样使空间更为开旷
临水面的黄石横挑悬出
虽遮掩部分水面
却使其下方的水面
更显幽邃
仿若延展至墙外
从而扩大水面观感
▲
网师园丨黄石驳岸
各式建筑缘水而筑
石山、植被
倒映于水中
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画
如果说水
是苏州园林的灵魂
那么山
则是苏州园林的骨架
园林面积有限
无法将大自然的山体照搬进来
造园师们就通过叠石造山
来模仿自然
2
叠山
与山的自然形象相接近
是假山叠造的基本原则
讲究取真山姿容
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
苏州园林的假山
多取材太湖石、黄石
其中又以太湖石为上选
▲
太湖石假山
▲
黄石假山
太湖石是石灰岩的一种
盛产于太湖沿岸
遭到风浪的长期侵蚀
而形成凹凸纹理
甚至是天然孔洞
▲
留园丨太湖石假山
中国古代文人
以「瘦、透、漏、皱」
为太湖石的审美标准
瘦
即具有瘦长的体型
▲
《寒碧庄十二峰》丨干霄峰
透、漏
是指石上的孔洞通达
▲
《寒碧庄十二峰》丨奎宿峰
皱
则是指石面上的纹理层叠
▲
《寒碧庄十二峰》丨鸡冠峰
乾隆年间
「留园」名为寒碧庄
其主人刘恕尤爱太湖石
他先后搜罗了十二峰石
并根据峰石的形状及神韵
依次取名
又请人为其绘图、赋诗
《寒碧庄十二峰图》
至今仍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内
▲
清·王学浩 《寒碧庄十二峰》
3
花木
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植
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布置
为基本方式
利用花木的季节性
四季有四景
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习用的手法
▲
四季四景
春来绿柳粉桃
夏日荷风拂面
秋天落叶硕果
冬至踏雪寻梅
此外
植芭蕉以听雨
可助诗性
移翠竹以成林
可入画卷
花木既可独立成景
亦可与建筑交互
洞门漏窗
皆是画框
框内美景无需刻意构图
四季皆美
▲
窗洞与翠竹
▲
窗外的腊梅
漫步在苏州园林内
远处山峦水涧
门前花开花落
天上云卷云舒
煞是惬意
03
建筑
建造园林
苏州园林
以幽静淡雅为主
故园内建筑都求轻巧
园内建筑既有使用功能
也是景观之一
建筑类型常见的有:
厅、堂、轩、馆
楼、阁、榭、舫、亭、廊等
在苏州园林里
建筑不仅类型繁多
且名目复杂、样式多变
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
虽命名为轩
其建筑形式却属于「榭」
1
厅、堂、轩、馆
园内的主体建筑
一般命名为厅、堂
也有以轩、馆命名的情况
按构造分
用扁作者叫厅
用圆料者称堂
(扁作:长方形木料做梁架)
▲
扁作厅结构
▲
圆堂结构
偶有厅堂的梁架
一面用扁作
一面用圆料
厅内以屏风、罩、纱槅
将厅等分为前后两部分
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
这类厅堂被称为「鸳鸯厅」
▲
鸳鸯厅丨林泉耆硕之馆结构
厅、堂虽为主体建筑
却并非园林平面布局的中心
一个园林也可以多个主体建筑
其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
作为园主进行
享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厅、堂
是使用率最高的公共区域
▲
留园丨五峰仙馆
如留园的五峰仙馆
作为留园的主体建筑
采用硬山式屋顶
面积广达㎡
使用珍贵的楠木作梁柱
陈设古雅精致
被誉为「江南第一厅」
厅内使用纱阁、飞罩等
将内部隔成南北两部分
南部宽敞明亮
为宴饮会客之处
▲
留园丨五峰仙馆南厅
北部略为狭窄
专为女眷所辟
也可供下人在此听候
▲
留园丨五峰仙馆北厅
五峰仙馆前后两院
皆列假山
将木屏门打开
人坐厅中就可赏园景
在五峰仙馆周边
建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小品
一方面突出其主体性
另一方面
又能为娱乐活动作补充
▲
五峰仙馆平面布局图
宴会开始前
客人可在鹤所赏仙鹤
酒酣微醺时
可行至水榭吹风醒酒
▲
水榭丨清风池馆
诗性大发时
下人可及时前往书房
取笔墨纸砚
▲
书房丨汲古得绠处
建筑组合灵活
动线设计合理
古代文人的豪华奢侈生活
可见一斑
2
楼、阁
楼、阁多设于园的四周
或半山半水之间
一般作二层
规模比厅堂小
造型富于变化
与山水花木一起组成美景
▲
留园丨明瑟楼
楼向园的一面
往往装长窗
外绕栏杆
两侧多砌山墙
或辟洞门、空窗、砖框花窗
▲
砖框花窗
如拙政园见山楼
位于中部西北角
三面临水
底层可凭栏戏鱼
西侧有爬山走廊
屋顶采用黄瓜环脊歇山顶
故远观时
楼显得扁平
贴近水面
别具风格
▲
拙政园丨见山楼
阁与楼相似
采用重檐
四面开窗
造型较楼更为轻盈
▲
拙政园丨天泉阁
3
榭、舫
榭与舫多为临水建筑
其形体为了与水面调和
从整个形体轮廓到
门窗栏槛、鹅颈椅
都以水平线条为主
榭常为水阁
置于池畔
体态随环境而异
建筑基部一半在水中
一半在池岸
▲
拙政园丨芙蓉榭
舫又称旱船
是一种船形建筑
多三面临水
屋顶式样通常是
前、后二部分采用歇山顶
中部用两披式
▲
拙政园丨香洲
如拙政园的香洲
分为平台、前、中、后仓四部分
高低错落、造型别致
后仓屋顶还大胆的采用了
不对称歇山式屋顶
▲
拙政园丨香洲侧面
细节处理也颇具匠心
前中后仓的宽度
逐步放大
避免了视觉上的平直感
4
亭
亭为休憩凭眺之处
是园林风景中的重要点缀
可设于山上、林中、路旁、水际
式样和大小因地制宜
与走廊相连
依墙而建的亭
被称为「半亭」
▲
畅园丨半亭
独立亭多建于池侧、山巅
或花木丛中
其形体与环境配合
没有固定样式
▲
沧浪亭丨四角亭
▲
宜两亭丨六角亭
▲
塔影亭丨八角亭
▲
与谁同坐轩丨扇面亭
▲
笠亭丨圆形亭
5
廊
廊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
也是风景的导游线
留园的长廊
是苏州园林一绝
长达多米的廊道
上有漏窗余孔
环园而建
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
循廊前行
登高临水
穿堂渡桥
可遍游全园
留园的长廊
不仅为游人遮阳避雨
还是空间的魔法师
从园门至中部
有一段长50多米的曲廊
处理极佳
营造出
柳暗花明又一景的观感
游人通过门厅后
进入曲折幽暗的廊道
间有漏窗透光
视野受到压缩
▲
留园丨入口处的廊
到达古木交柯处
视线稍稍得到扩展
▲
留园丨古木交柯
此类璧山小景在苏州园林里常见
人们拿白粉墙作画纸
用山石和植物作题材
再加上匾额题名
就完成了一幅立体国画
▲
璧山小景
继而向西到达绿荫时
北望中区之景豁然开朗
仿佛园林之景尽收眼底
竟已置身园中
▲
绿荫处视线示意
▲
留园秋景
这种先抑后扬的空间对比
使游人的视觉感受
受到强烈的冲击
「一池湖水」也能生出
「潮平两岸阔」的空间感
6
院落
在小空间内
装入大乾坤
这是苏州园林的空间艺术
留园内的石林小院
将这一造园艺术
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仅半亩大小的天地里
用一轩、一屋、一所
以曲廊盘桓相连
竟造就8个形状不同的天井
▲
留园丨石林小院平面图
小的天井
在游廊和墙之间
没有入口
游人无法进入
因此也被称为喇叭院
里面一般会点缀一两块石头
种一两株芭蕉或竹子
▲
喇叭院
阳光洒落
这一隅便独享这一抹暖阳
雨打芭蕉
在夜里雨声热闹芭蕉欢喜
▲
喇叭院
在较大一点的空间内
也通过各式漏窗与门洞
与院内山石花木
组成许多局部框景
让空间隐而不藏
步移景异
人站在有限的空间内
却通过窗
看向更远、更深处
空间在游人的想象中
无限延伸
建筑
宛如造园师在园林里
画下的点睛之笔
咫尺之内
以围墙
包容天地自然
用门框
定格四季变换
营造着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
▲
《玩古图》明·杜堇
翔实记载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在园林内赏玩文物书画的情景
苏州园林
并非中国式公园
它是古时中国文人的豪宅
也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游园」
只是日常消遣的一部分
卧榻听曲
凭几学书
焚香煮茶
是当今游客想象得到的文人雅事
那些消失的古时日常
大抵更加生动
《长物志》有记:
园主于庭院撒汤饭
只为雨后养一丛青苔
然后赞一句「绿褥可爱」
这样的日常生活
今人看来亦忍不住赞一句
「古人真可爱」
诗情画意的山水
暗藏乾坤的楼阁
丰满雅趣的日常
都在咫尺之内
都是苏州园林
其中蕴含独特的审美情趣
生活方式以及人文价值
成为我们骨子里
对东方美学的执念
潜移默化地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编辑:符峰插画:邓振雨制图:陈璇模型动画:黄杰、胡婷婷剪辑/动画:童冲、李文伟校对:肖鹏、吴宝善监制:苏蔚参考文献:
1.苏州民族建筑学会.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
2.计成,李世葵,刘金鹏.园冶[M].中华书局,.
3.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王其钧,丁山.图解中国园林[M].中国电力出版社,7.
5.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古典园林(世界遗产丛书)[M].上海世图出版社,8.
6.文震亨.长物志[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END-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黄色的视频
看完记得点赞
↓↓↓点击下方观看视频↓↓↓
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yf/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