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往家买没用,还得学会和孩子玩...交给你们的课代表吧!
--小7妈
上星期我打开了这三年的购物车,扒了扒小7手边的16款积木。其中,我先挑了「构建大师」和「艺术积木」这两款积木详细介绍给同学们(本周正在团)。
不少同学看着这也好那也好,一棵接一棵地“自助式拔草”,相信跟着做事较真的牛津早教专业妈“剁手”,八成不会有错。万一少买了哪款,错过了一个“鸡娃无痕”的好机会就亏了。
我从心底感谢和珍惜大家对我的这份信任!
也正是因为你们这份“闭眼入”的信任,我才感到绝对不能只领着大家买买买,而不仔仔细细地跟大家从专业的高度和角度,把“怎么玩积木”这件事情好好讲清楚。
因为把积木买回家,并不代表小朋友的认知能力就自动上来了。就好比买了知识付费的课程,不是说知识就自动输入进脑袋里一样。
所以,我今天争取一文给大家捋一捋下面这三件事??:
①用积木鸡娃是否真的科学有效?
②五花八门的积木区别到底在哪?
③玩积木教还是不教?按图纸还是不按图纸?
实话讲,如果你不了解以上3点,就别轻易剁手更多积木了。不然买再多款,也不一定能玩出积木的精髓。
但是!!!
如果你稍微花点心思读透这两天的文章,以后在茫茫的“玩具大海”中会更有鉴别力,面对各个育儿大V(包括我这个小V)的玩具推荐时,也能具备更加专业、独立和成熟的判断力。
鸡娃先自鸡,现在就是你自鸡的时候啦!
01
用积木鸡娃是否真的科学有效?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用两个字简单回答:有效。
不管是照着图纸玩,还是随意搭,“玩积木”基本上能和各种各样的能力发展扯上关系。比如,空间认知、数学技能,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等。
比如锻炼空间认知,这不难理解。
有一个研究让1~4岁的孩子用20块积木搭得越高越好。他们发现那些搭得高的孩子,会普遍使用下面这些策略:
(1)对齐不同的积木,让它们保持水平一致
(2)垂直使用扁平的积木块
(3)把三角形积木组合成正方形
这只是尽量撘高,如果想尽量搭多呢?
按照「艺术积木」不同城市的桌游规则,同样的积木摆放策略又不一样了!大脑的灵活性玩着玩着就锻炼起来了。
「艺术积木」本周正在团
空间认知是一项很实用的鸡娃能力哦!
有研究发现:小朋友3岁时的积木建造能力,和他们5岁时的空间认知能力有关;而5岁时的空间认知能力又和上小学时的空间能力,以及与后来学好STEM科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有关。
很多研究发现“会玩积木”的小孩数学好,也一点不奇怪。
因为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小朋友需要数积木块的数量,目测积木在空间中的摆放位置,还有可能要分类、测量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为孩子提供直接的数学经验。
用“积木鸡娃”从几岁开始最好呢?
在3岁之前,小朋友们的搭建一般都是比较简单和重复的模式(比如只是堆砌或者单条线)。但一到4岁,孩子就可以开始搭建多空间关系的多组合结构——让不同组件之间,同时有多个接触点。
所以,“3~4岁”是搭建技能快速发展的时期,构建复杂的设计能力通常出现在这个年龄段。如果用举例,就是“左图”和“右图”的区别。
「构建大师」本周正在团
在3~4岁这个时候多玩积木,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02
五花八门的积木区别到底在哪?
接下来的问题是,五花八门那么多积木到底区别在哪?应该怎么选?
事实上,无论积木的设计怎么让人出乎意料。在我眼里,积木无外乎分为体、面、线、点。
“体”积木
比较大块的立体积木,每一块积木都承担搭建角色和功能。“体积木”花样最多,选择也最广。
比如传统木头积木、多米诺、叠叠乐、大颗粒乐高、纽奇鬃毛积木、硅胶软积木、仿真木屋积木、轨道积木、JunkArt艺术积木......
“面”积木
可以用某种方式连起来,当成“面”来使用的薄扁形状积木。
最常见的“面积木”是磁力片。无论其卖点是点对点、线对线,框架还是彩窗,其实主要搭建功能都差不多。
还有一款市面上比较少见的Groovyblocks,是靠凹槽镶嵌完成面的连接的,虽然比磁力片的搭建稳固,但在玩法多样性和易于搭建程度上其实不如磁力片。
“线”积木
用作为“点”的接头,来连接作为“线”的长细棍,也是我常说的“点线拼插积木”。“线积木”比“面积木”要求更强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我了解到市面上主要有三款“线积木”:Joinks构建大师、LearningRresources的Geomakers海洋积木,还有吸管积木。
我为学龄前儿童推荐「构建大师」,是经过充分比较和深思熟虑的:
「Geomakers海洋积木」的连接头看来了像长满洞的圆球,有多少个洞就有多少个拼插角度。可惜的是,它的“洞”不够多,拼插角度不够灵活,所以小朋友要想搭成想象中的形状,难度就会增加。
因为搭建效果比较受限,所以,在想象力激发方面要弱一些。
「吸管积木」的构建成品体积要大一些,比较适合低龄的幼儿,但因为它的连接头是塑料的,所以导致拼插角度很受限。
相比较而言,「构建大师」用硅胶做连接头,就可以随意弯曲角度。这就大大降低了小朋友的搭建难度,丰富了搭建可能。
最后提一下「点对点磁力片」。虽然这种长条形磁力棒看起来像“线”的结构,但你用它搭一个五边形试试?摆桌上可以,提起来就散架啊!??
“点”积木
最后,“点积木”是指组合变化更多变的“小”积木,有可能是小块、小粒、或小片;必须用很多组合起来,才出来成品的效果。
比如小颗粒乐高、薄片几何积木、拼豆豆等等。
“点积木”因为小,所以更考验空间想象力和精细动作。还因为有误食窒息风险,太小体积的一般不建议3岁,甚至4岁以下的孩子玩。
把一块积木从“体”,拆到“面”,再拆到“线”,最后拆到“点”。
分解得越散,对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精细动作要求越高,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也会越强,需要的脑洞也会更大......
我们小时候玩的积木几乎只有“体积木”,等我们做了爸妈才发现竟然还有“面积木”、“线积木”、“点积木”这些神奇的存在,实在忍不住不剁手。
所以,你在剁手前可以先看看家里的积木,给它们分分类。
如果某一个类型的积木没有,就基本可以毫不犹豫地“剁手”。如果已经有了好几款,就要捂着口袋多想一想,到底新看上的玩具能增加多少附加值?
比如说,不同的拼插或连接方式,是否可以让积木不会轻易掉落,降低搭建难度或增加更多搭建可能。
03
玩积木教还是不教?按图纸还是不按图纸?
把需要的积木买回家了,还得知道该怎么跟孩子玩!我相信,有不少同学都和下面这位同学一样有同样的困惑。
不满两岁的动手能力还不够,所以妈妈帮着搭了一个滑滑梯以后,小女孩只是拿着玩偶在上面玩过家家。妈妈担心女儿只是会玩现成的,限制了自发创作的想象力。
但实际上,玩过家家正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想象力行为呀!
和孩子玩积木,如何能找到“训练逻辑能力+激发自由创作”的完美平衡呢?
一套积木,无论它原本的玩法是什么,其实都可以发展出符合孩子当下年龄段的不同玩法。所以,除了了解积木本身的设计目的以外,我们还得了解不同玩法能培养什么能力。
7妈划重点
因为一套积木可以有多种玩法,所以除了了解积木本身可以培养什么能力之外,还得搞清楚不同玩法能培养什么能力。
这样做可以帮你搞清楚自己孩子擅长什么,又欠缺什么能力?作为家长,我们就可以通过下面这两件事来帮助孩子发挥其所长,再增补其缩短:
①选择不同类型的积木
②选择不同方式的游戏
如果一个积木玩腻了,我们不一定要马上换积木,而是可以换一种玩法。那到底有哪些不同的玩法,而这些玩法又分别对应着哪些能力呢?
图为小7把「结构化桌游积木」用于想象力搭建
因为今天的篇幅又超三千,我怕一下讲太多大家会有点消化不良。??
所以我会留一个尾巴,下一篇再用更详细的实例跟大家捋一捋——同一套积木有哪些玩法?不同的玩法又能锻炼哪些能力?
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一个适合所有积木、万变不离其宗的《积木亲子互动指南》?让我们每次和孩子开始搭建一款积木时,都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胸有成竹感呢?
同学们,下期不见不散哈!
最后,「构建大师」和「艺术积木」这两款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的积木,还在满减优惠团购中。
「构建大师」点线想象力拼插积木
零售价¥
团购价¥
「艺术积木」异形搭建桌游积木
零售价¥
团购价¥
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xw/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