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园林中使用石头是一种传统的表现技法,这是深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一种审美情趣,一种对于石头的喜爱。不仅可以在园林假山中看到石头的使用,还能在装饰家居生活的精细器物上见到它们,更不用说石制的墨盒、昂贵的玉器、水晶,以及中国人一直当作艺术品收集的其他珍贵矿石。
苏州狮子林刚进门处的一株高大光秃的树。年。相当多的统计显示,中国人在园林中大量使用石头反映了他们理解自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侧面。他们对于歌颂和描绘高山及石块的纹理和空隙似乎永不厌倦。中国人认为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真正的壮丽景致,原始而神秘。高耸入云、雄伟壮阔的山脉几乎是无法复制到园林的假山中来的,但表现派的技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美景及其原始魅力。在这一点上,《园冶》的作者说道:“夫理假山,必欲求好,要人说好,片山块石,似有野致。苏州虎丘山,南京凤台门,贩花扎架,处处皆然。”上图为《汉宫春晓图》的一部分,画于16世纪。画中内容包括:花园山石、鲜花和盛开的树、竹子以及些微的花花草草、白鹭,还有两名贵族女子。这让我想起园林和绘画艺术中相通的一条指导性原则,即不论山石的形状和颜色是天然的(或许和北京园林的白墙颜色相悖),还是人工笔墨画就的,它们看起来都必须具有野趣。《园冶》的作者写道:“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叼人力。探奇投好,同志须知。”这里的“探奇投好”也指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要对这些园林的石头进行系统的调查或者详尽的统计是不可能的。它们的形状就和天上的云朵一样变来变去。对园林有过详细描述的是17世纪著名的小说《红楼梦》,其中有关于一个精美花园的石头的描写。大家走进花园便“见白石,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从外表来看,可以将这些石头分为两类:侧卧的石头和竖直的石头,其中也有介于这两种姿势之间的既非平躺又非立着的石头。前者往往体积较小,通常成堆使用,交错叠成层,用来构造假山、洞窟、暗道等,也有的用作路堤或围墙。这种石头单独拿出来并无特色,但当组成凹凸有致的大型石块时,那些深窟突喙构成的斑驳光影则非常吸引人。北京北海枕峦廊。廊前有一个水塘,沿岸由横竖岩石组成坚固的“山”景,与远处的建筑形成对比。北京礼王府花园中,建在横向叠石组成的山丘上的亭子。北京常铸九以前的花园中,由向叠石组成的、有通道和门道的假山。当然,竖直的石头也用来构造假山、洞窟,或者其他复杂的景观,不过就此用途来说一般用相对较小的石块,因为大点的、宏伟一些的一般用来做石碑,有时候会把这种石碑放置在露天的凉亭或池中央的雕塑底座上。(图29)石碑在中国园林中的装饰作用等同于欧洲园林中的雕像、方尖碑、缸瓮,唯一的不同就是,石碑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周围的光影景色之中。(图31)此类园林碑石中,最为贵重的是产自中国南方太湖以及其他湖泊底床的石灰石,经水流冲刷成形。这类石头全身都是空隙和深纹,挖掘出来以后,按照非常写意的风格雕琢出流畅曲折的纹路,进而构造出强烈的光影对比效果。《园冶》中关于太湖石的描述是:“性坚而润。”有些太湖石有着很深的嵌空,另外一些则有蜂巢状的洞,还有一些太湖石的洞的轮廓非常奇特。颐和园内一处楼阁前,摆放在雕花大理石基座上的巨型景观石。在满目疮痍的苏州王氏女校花园里,矗立着一块完美的太湖石。颜色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青黑色,还有的是微青黑。“于石面遍多土幻坎,盖因风浪中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这些石头大小不一,彼此间相差很大。最大的也是最昂贵(比人还要高)的石头,如果不立在轩堂前的话,就“或点乔松奇卉下”。《园冶》中还说道:“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17世纪早期)尚鲜矣。”于是,豪门大户便互相攀比,以能从古老园林中得到这种石头为胜,竞拍价格能高达“石”。苏州拙政园植有老藤的入口,人们认为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然,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到漂亮的石头,《园冶》的作者提到,某些山区的石头并不比太湖石差,但是名气和价格都没有太湖石高。简言之,自宋(11—12世纪)以后,太湖石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大自然杰作,“古胜太湖”。不管是否还有真的太湖石资源,都存在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像太湖石这样稀有的古物即将告罄的时候,具备超凡创造力的中国人能制造出它们的替代品。只有园林用石方面的专家才有能力评判这些石头的年龄和来源,而这种专业知识只能靠实践积累。当然,也可以通过研究一些古老的文学作品或画作得到关于这些著名石头的些许印象,比如明朝的《园冶》、林有麟的《素园石谱》,以及十竹斋的著名画本(《十竹斋书画谱》)。这些最为昂贵的石头被当作艺术品看待,放置在底座上,并对其赋诗作画。苏州狮子林,中心水塘与假山找到合适的石头以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把它们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据古人的说法,只有知识经验都很丰富的人才能办到,即所谓“专主鸠匠”。《园冶》的作者给出了堆放三块尖利石头的一种办法(即一块高的放在中间,两块小一些的放两边),就像主建筑旁放置两块屏风,这看起来似乎很滑稽。山最好是能散落分布在园林里。掇山的最好地点是园林水塘的中央,这样它便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在山上可以“桥横跨水”直达岸边。在桥下面山的深处,洞窟和暗道常常直通水里。由此便可邀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北京的一处私家园林,池边有镂石假山,周边长廊环绕。曾经的活水现已干涸。苏州狮子林中的水塘和大假山。考虑到园林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相通性,一个比较有趣的议题便是如何借用园林的围墙作为背景进行掇山。“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于石边)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园冶》中也给出了堆置带峰头的山的办法,尤其是掇带有好几个峰头的山。切不可把石头堆砌成一排,像屏风一样,得把它们组成不规则的形状,以表现大自然的野性魅力。对于只有一个山峰,也就是独立的假山来说,则要尽可能地妥当安置,使其影子看起来上大下小。说到形状,在放置石头的时候需要使中国园林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园冶》的作者给出了以下方法,特别是这一段:“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选合峰纹石,令匠凿笋眼为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或峰石两块三块拼掇,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或数块掇成,亦如前式;须得两三大石封顶。须知平衡法,理之无失。稍有欹侧,久则愈欹,其峰必颓,理当慎之。”狮子林中的巨石,如同坐着的狮子。摄于年,当时园林正在改造。《园冶》在说到掇置岩景的时候也给出了类似的建议,要用大块的石头,“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这种岩石形状奇特,上部较大(像云一样),正合需求;这种做法应该不是作者自己的发明,不过他的叙述很有道理:“斯理法古来罕者,如悬一石,又悬一石,再之不能也。”他又附加道:“予以平衡法,将前悬分散后坚,仍以长条堑里石压之,能悬数尺,其状可骇,万无一失。”这些有着高悬尖头的大型石景在明朝后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有了很多变式,又做了必要的修正,这可能与同时期水墨画的绘画技巧日臻成熟、达到极致的发展历程相一致。这时期的艺术家们给予了艺术作品随性的特质,让它们从严格对称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山和树似乎都是凭空出现的,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然而又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画家在园林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多多少少富有创造力的画家,如黄道周、倪元璐的写意风格(随性的画风)。对他们来说,这些奇石以及耸入云端的高山尖峰(变幻莫测)都有着丰富的意蕴。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宋、元、明时期有很多画家都是奇石的狂热爱好者,他们在描绘这些奇石的时候能感受到愉悦;有很多画家还称自己为“玉痴”(热爱石头的人)。有些画家还觉得自己和这些沉寂默然的石头有着私密的情感联系。比如12世纪早期的著名画家兼敏锐的艺术评论家米芾,他曾虔诚地拜一奇石为兄,颇为痴迷。高耸的石头与无叶的柳树。依据一幅17世纪的画而作的木版画,所绘内容为戏剧《西厢记》。松石图。黄道周(—年)作。米芾的“石兄”自然也就出名了,他的行为也被后来的爱好者们仰慕并模仿,即在园林中安置立石。这则关于拜石亭(为米芾拜石所建的亭子)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并衍生出了各种有趣的版本,使得之后五六百年里的园林爱好者们相继模仿。于是,在之前提到的北京半亩园里,李笠翁引进了这种拜石亭,并从灵璧、英德、太湖及其他地方搜集了很多奇特的石头。据说,北京的皇家园林后来也用了部分这类石头。《鸿雪因缘图记》中有一幅关于拜石亭的画作,亭子前面有一个庭院。你可能好奇一个如此高大的太湖石是如何得以立在这个开放建筑物中间的场地上的,就像一个雕像一样,周围还配有屏风和锣庙。庭院屏风前的茶桌边坐着两个人,显然是在安静地沉思。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庄重沉静的感觉。这两个朋友正身处几代痴迷于此艺术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地里,而这圣地对于他们的意义就像上帝的圣殿对于西方人的意义。因为这里保存有浸透自然创造力的完美象征(奇石的完美外形)。是的,这仅仅是一块石头,但它就像有着深沉魅力的偶像一样,能够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思想摆脱尘世的束缚,不再狭隘。或许真的可以使他们神游仙境,抵达极乐世界。这就是中国人在其园林和绘画艺术中想要传达出来的一种东西,也正是这种魅力把我们引入未知而神秘的世界。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便被吸引住了,无法自拔,无法言说。北京半亩园中的拜石轩。最初于16世纪由诗人李笠翁设计,后于19世纪40年代由总督麟庆主持修复。他与友人同坐小憩,共赏妙石雅树。作为我笔记的补充,关于园林中的山石,我要附上《园冶》这本书的“选石”(选择石头)章节。其中对来自不同地方的14种石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比如有来自安徽的、来自江苏的等。不过作者也说,还有一些产石的地方他也没去过。关于中国人对于这些石头品质的看法和评价,可以从介绍的部分中得到一个大体的印象。而挑选和维护这些石头则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这一点也很让他们头疼。选石夫识石之来由,询山之远近。石无山价,费只人工,跋蹑搜巅,崎岖究路。便宜出水,虽遥千里何妨;日计在人,就近一肩可矣。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垂窍当悬。古胜太湖,好事只知花石;时遵图尽,匪人焉识黄山。小仿云林,大宗子久。块虽顽夯,峻更嶙峋,是石堪堆,便山可采。石非草木,采后复生,人重利名,近无图远。苏州的一座现代园林。拥挤的石头及其规则的排列抵消了整体如画的美感(一)太湖石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消夏湾者为最。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偏多坷坎,盖因风浪中充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架而出之。此石最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二)昆山石昆山县马鞍山,石产土中,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块,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其色洁白,或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器中,宜点盆景,不成大用也。(三)宜兴石宜兴县张公洞、善卷寺一带山产石,便于竹林出水,有性坚、穿眼、险怪如太湖者。有一种色黑质粗而黄者,有色白而质嫩者,掇山不可悬,恐不坚也。恭王府滴翠岩,是秘云洞的入口。山上的平台用于赏月,名为邀月台。(四)龙潭石龙潭,金陵下七十余里,沿大江,地名七星观,至山口、仓头一带,皆产石数种,有露土者,有半埋者。一种色青,质坚,透漏文理如太湖者;一种色微青,性坚,稍觉顽夯,可用起脚压泛;一种色纹古拙,无漏,宜单点;一种色青如核桃纹,多皴法者,掇能合皴如画为妙。(五)青龙山石金陵青龙山石,大圈大孔者,全用匠作凿取做成峰石,只一面势者。自来俗人以此为太湖主峰,凡花石反呼为“脚石”。掇如炉瓶式,更加以擘峰俨如刀山剑树者,斯也。或点竹树下,不可高掇。(六)灵璧石宿州灵璧县地名“磐山”,石产土中,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三次,既露石色,即以铁丝帚或竹帚兼磁末刷治清润,扣之铿然有声,石底多有渍土不能尽者。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眼少有宛转之势,须借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或一面,或三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有得四面者,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可以顿置几案,亦可以掇小景。有一种扁朴或成云气者,悬之室中为磬,所谓“泗滨浮磬”是也。恭王府花园入口处门形的假山。(七)岘山石镇江府城南大岘山一带,皆产石。小者全质,大者镌取相连处,奇怪万状。色黄,清润而坚,扣之有声。有色灰青者。石多穿眼相通,可掇假山。(八)宣石宣石产于宁国县所属,其色洁白,多于赤土积渍,须用刷洗,才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一种名“马牙宣”,可置几案。(九)湖口石江州湖口,石有数种,或产水际。一种色青,浑然成峰、峦、岩、壑,或成类诸物。一种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几若木版,似利刃剜刻之状。石理如刷丝,亦微扣之有声。东坡称赏,目之为“壶中九华”,有“百金归买小玲珑”之语。(十)英石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数种。一微青色,有通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有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无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只可置几案。(十一)散兵石“散兵”者,汉张子房楚歌散兵[1]处也,故名。其地在巢湖之南其石若大若小,形状百类,浮露于山。其质坚,其色青黑,有如太湖者,有古拙皴纹者,土人采而装出贩卖,维扬好事,专买其石。有最大巧妙透漏如太湖峰,更佳者,未尝采也。苏州留园一座袖珍庭院的湖石。熊形的湖石与圆型的花窗、南天竹雅致的枝叶与方形的花窗交相辉映。年。(十二)黄石黄石是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拙。如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镇江圌山,沿大江直至采石之上皆产。俗人只知顽夯,而不知奇妙也。(十三)旧石世之好事,慕闻虚名,钻求旧石。某名园某峰石,某名人题咏,某代传至于今,斯真太湖石也,今废,欲待价而沽,不惜多金,售为古玩还可。又有惟闻旧石,重价买者。夫太湖石者,自古至今,好事采多,似鲜矣。如别山有未开取者,择其透漏、青骨、坚质采之,未尝亚太湖也。斯亘古露风,何为新耶?何为旧耶?凡采石惟盘驳、人工装载之费,到园殊费几何?予闻一石名“米百峰”,询之,费百米所得,故名。今欲易百米,再盘百米,复名“二百米峰”也。凡石露风则旧,搜土则新,虽有土色,未几而露,亦成旧矣。苏州留园竖立在光滑基石上的巨石。小小庭院的四周皆为有顶长廊的花窗。左侧花窗为雪花图案,旁边第二幅为蛛网形状,而右侧的花窗则采用了云雷纹。年。(十四)锦川石斯石宜旧。有五色者,有纯绿者,纹如画松皮。高丈余、阔盈尺者贵。丈内者多。近宜兴有石如锦川,其纹眼嵌石子,色亦不佳。旧者纹眼嵌空,色质清润,可以花间树下,插立可观。如理假山,犹类劈峰。(十五)花石纲宋“花石纲”,河南所属,边近山东,随处便有,是运之所遗者。其石巧妙者多,缘陆路颇艰,有好事者,少取块石置园中,生色多矣。苏州留园一座院落中高高竖立的湖石。年。(十六)六合石子六合县灵居岩,沙土中及水际,产玛瑙石子,颇细碎。有大如拳、纯白、五色纹者,有纯五色者。其温润莹彻,择纹彩斑斓取之,铺地如锦。或置涧壑及流水处,自然清目。夫葺园圃假山,处处有好事,处处有石块,但不得其人。欲询出石之所,到地有山,似当有石,虽不得巧妙者,随其顽夯,但有文理可也。曾见宋·杜绾《石谱》,何处无石?予少用过石处,聊记于右,余未见者不录。苏州留园一个院落的花坛。这个花坛厚重坚固,上面装饰着二龙戏珠的图案,里面种有富贵之花牡丹。这个院落的湖石比较大。年。“选石”这一章节的结语值得深思。这里和其他章节的一系列总括结论一样,作者明确指出,对于这个话题,他并没有穷尽,也没有给出最终的定式。综上可见,园林的用石,可以在这里的山上采掘,也可以去别的山上采掘,但是知晓在哪里可以找见,并进行合理使用的人却很少见。对于创造性的艺术来说,人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用材,这就是最为可贵之处。苏州留园一座小小的庭院。一块天然成形的石头和一株石笋分列一棵南天竹左右。年。节选自《西洋镜:中国园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