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萹蓄 > 萹蓄性味 > 正文 > 正文

人民日报聚焦middot呼唤中医药工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8 13:13:25
皮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1252.html

本   

“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今夏,人民日报记者分别走进这两家中药老字号企业,近距离观察制药工艺“绝活”,感受中药制造的奥妙,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同仁堂不敢省人工物力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手工搓丸传承人张冬梅在为药丸打戳。同仁堂集团供图

  

炮制是个精致活儿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炮制耗的不只是时间,难在火候把握

走进同仁堂任何一家药店,都可以看到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对于这句话,在同仁堂工作36年的国家一级技师于葆墀最有感触。   炮制包括炒、炙、烫、煅、煨、蒸、煮、淬、漂、浸、飞等不同的方法,起到减毒增效的功效。于葆墀说,炮制是个精致活儿,不是洗净切好晾干的简单重复劳动。   回想当年学徒,有一次,师傅问于葆墀:“桑皮丝怎么切?”他不加思考地说,把桑皮洗完切好就行。师傅接着问他:“洗完桑皮会不会有粘性?切的过程中会不会打滑?”听师傅这么一说,于葆墀一下子觉得连个桑皮都不会切了。师傅说,桑皮最好在冬天切,头天先洗了冻一宿,第二天再切,防止粘性,这样才能切得快、手下出活。   如今,于葆墀摸准炮制之理,把握中药材的蒸、炒、制、煅等的“火候”奥秘,解决了“制象皮”“制硇砂”“煨肉果”等类别品种的生产难题,并形成了生产工艺。   大象皮去腐生肌,是一种很好的中药。好几公分厚的干透象皮,切起来可真不是吹牛皮,泡不开,切不动,从药材象皮变成饮片制象皮,难倒不少药工。   第一次接触象皮,真让于葆墀犯难了。他查了不少古籍文献,连年公司老药工编的炮制工艺书籍也找出来了。象皮去掉杂质,刷洗干净了,却怎么也泡不透。他尝试不同的水温,泡了再润,润了再晾,晾了再泡,不停地重复,慢慢磨工夫。水温保持在30-40摄氏度最合适,泡好用手拧干再晾,晾干后再泡再润再拧,如此反复3-4天才能完成,用诚心最终折服坚硬的象皮。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于葆墀说,炮制耗的不只是时间,难在火候把握。

  

把放大镜当“标配”

“就是用眼泪也要把它搓成丸”,让用户无可挑剔。创新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是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

放大镜是同仁堂科技公司中药泛丸工高级技师薛连贵随身携带的宝贝,用它随时检验生产的药丸是否光、溜、滑、圆。药丸表面出现坑点,就要返工重做。薛连贵把放大镜当宝贝,还有一段让他难忘的经历。   同仁堂与日方企业合作生产全浓缩牛车肾气丸。当公司将任务交给薛连贵,他当时就傻眼了,药粉沾湿就化成水,这怎么搓丸呢?越有难度,他越不服输:“就是用眼泪也要把它搓成丸。”   话是说大了,完成任务是相当艰难。不管吃饭还是睡觉,只要有一个新想法,薛连贵就立即蹦起来直奔车间去试验。他不分白天黑夜,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反复尝试。   药粉一热就化,薛连贵干脆上冰柜里干活,好不容易摸出点门道,人却受不了。他实在干不下去,赌气说干脆跳楼算了。公司领导说:“你不能一个人跳楼,咱们一起跳。”从冰柜出来,薛连贵把实验阵地转移到空调房,把温度调到最低,历时数月终于做出了成品。   检测时,日方用纸折成槽,让药丸从槽上滚过,拿着放大镜一粒粒地看药丸圆不圆、外表有没有坑点。大约一个月后,薛连贵提供的产品让日方无可挑剔。当检验完成,日方对一个个滚珠似的药丸投来欣赏的目光,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日方想获得这项全浓缩技术时,他说:“产品合格不合格,你们说了算。如何制作,可是我们说了算,这技术保密!”   “那一刻的感觉是全身放松,酣畅淋漓,痛快!”薛连贵事隔多年,记忆犹新。从那时起,他把放大镜作为检验药丸的“标配”。   这次工艺攻关的成功,为同仁堂添加了一个新剂型——全浓缩丸剂,远销到世界各地,一举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至今,薛连贵已创新工艺近百种,这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是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   在别人看来,制药很苦,但薛连贵乐在其中,用他的话说:“每一次攻克难关后的成功,都是一种享受。”

  

凭良心做救命药

拿毛这道工序,本身没有质量标准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凭的是药师心里那杆秤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同仁堂的堂训,使企业生产的中成药素以“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安宫牛黄丸有着年的历史,主治高热昏迷、中风、脑出血等急重症,内含牛黄、牛角粉、麝香、珍珠、黄连等11味中药。   项英福是北京同仁堂科技公司沙河库副主任,专职负责全集团贵细药品鉴定验收。对他来说,被称为“神药”的安宫牛黄丸,其神奇在于疗效。确保疗效的关键是把好选料关,不让假货蒙混过关,这就得练绝活。他跟着师傅芦广荣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摸,鉴别药材的真伪和质量的好坏,用心去体会不同药材的特性,聆听药材的无声语言。   究竟是不是麝香?他的办法是“一闻一摸”。一闻气味,刺鼻不刺眼,不用看了,直接退掉。有一次,药品供应商送来麝香,他用手一掂,感觉比以往的重,原来麝香里面用黑胶布裹着30克的钢珠。人工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更严格的高科技仪器检验环节。有些药商掺杂使假,项英福说,要拿出理由来,让人家信服。   时至今日,安宫牛黄丸依然沿袭手工制丸技艺,传承人是张冬梅,她手工搓丸一次成形率可以达到%。   安宫牛黄丸使用的是天然麝香,这让张冬梅最头疼。她介绍,麝香里一些细微的绒毛要用手拿出来,不可能机器替代,既繁琐,又枯燥。拿毛这道工序,本身没有质量标准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凭的是药师心里那杆秤。   张冬梅当年学徒时和师傅一起拿毛。两人坐马扎上,每人一大瓷盆麝香,每个都过了得有六七遍。当她烦了不想弄时,师傅坐马扎上吭哧吭哧帮她干活。张冬梅过意不去:“师傅,我接着来吧。”师傅说,这毛拿得干净不干净,没人知道。但如果一根毛没拿干净,给昏迷的病人灌服时,容易刺激气道,药就灌不下去,病人的命就救不活了,要凭良心去做救命药。   

34年来,张冬梅就干一件事,研配、合坨、制丸、内包、蘸蜡、打戳……这一道道工序下来,搓出的药丸圆、光、亮,滋润细腻,色泽一致,每丸3克,分毫不差。

(人民日报记者:王君平)

采办务真 修制务精胡庆余

“戒欺”匾下药草香

胡庆余堂的董国平师傅在切槟榔饮片。方敏/摄

  

企业名称都隐去

药材全部盲选,中药饮片入库验收退货率达20%

走进杭州河坊街,一座高达12米的封火墙引人注目。墙上是浑厚遒劲的七个大字——胡庆余堂国药号。百余年来,胡庆余堂始终以“匠人精神”炮制药材,始终以“戒欺”二字警醒药工。   作为胡庆余堂40年的老药工,年逾古稀的韩桢中这几天正带领一个质量团队,进行药材招标和验货。   一排膏滋方要用到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胶剂,熬好后放在桌子上。企业名称、包装已全部隐去,只剩下编好号码的标签。韩桢中和几位老药工走上前,一一尝过去。口感、凝胶度、色泽、香味等成了评比的各个维度,写在一张表格上,过程全部盲选。   挑选人参供应商的工作也在进行中。胡庆余堂国药号的总经理、全国参茸产品鉴定专家杨仲英亲自上阵检查。他戴上眼镜,每支参都要在灯光下仔细查看。遇到一支有些可疑的人参,杨仲英还拿出了放大镜细细观察。   “多年下来,很多人参供应商已是相对固定了。”杨仲英说,“但我们不敢有丝毫疏忽。”有一位东北供货商,曾与胡庆余堂有着10多年的合作关系,但有一次,他在一批野山参中掺入了几支用野生西洋参嫁接的货品,胡庆余堂发现之后立马全盘退货,并从此与他断绝供销关系。胡庆余堂国药号中药饮片采购,入库验收的退货率达20%。   4月19日,胡庆余堂16人的采药队伍一早就从杭州出发,前往诸暨龙山下村。山路蜿蜒,大家一路发现了许多野生中草药。胡庆余堂每年组织两至三次采药活动,让年轻人实地认识中草药,提高验收药材能力。他们力求道地,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

  

槟榔切得薄如蝉翼

制膏的每个环节都考验手艺和经验,但药工们很享受这个过程

起模、加水、加料、泛制……丁光明双手紧握药匾,迅速依靠臂力来回旋转药匾。细粉在匾中立即随之转动。1分钟后,丁光明放下药匾,加点水,再度重复上述动作。约莫半个多小时,药粉变成了一颗颗细小、均匀的药丸。手工泛丸是一个力气活,一堆1斤左右的药粉通过手臂力量慢慢摇晃。这份手艺,丁光明一做就是40年。   67岁的老药工丁光明,头发已经稀白,年从胡庆余堂退休后,自愿回来工作。他说:“不拿工资都愿意,我来带徒弟。”   一只膏方,从药开始煎到最后煎成,前后至少要8到10个小时。“这里面大有讲究,每个环节都考验药工的手艺和经验。”丁光明守在灶前,看着药罐里水的多少,闻着罐里的气味,“嗯,这就是上乘的药材经过煎煮后散发出来的药香。”   “煎煮前冷水不浸透;煎的时间缩短;收膏太薄容易变质,不利于贮存;太老要结焦破坏;膏收不好经冷藏凝固容易发霉变质……”丁光明滔滔不绝,徒弟迅速记下。炮制不严必然导致药性不准。这一系列环节,只要其中一个出了问题,膏的质量就会下降。 “紫雪丹”这味药的制作手法,更是精细。“先将其中生石膏、寒水石、生滑石、灵磁石四味,入锅加水,用武火煎煮。矿石类所煎的汁水十分清淡,然后用这汁水加乌玄参、青木香、升麻、公丁香、甘草等药材用文火煎煮,再取出石品滤清留汁。将上项药渣加清水用文武火煎成第二汁,榨净去渣,滤清留汁;将以上二次药汁,淀清去脚,煮沸,加入元明粉、马牙硝二味溶化……”丁光明说,到此该项工艺才仅至一半,但胡庆余堂的药工很享受这个炮制过程。   采访时,胡庆余堂的董国平师傅露了一手,将一个直径不足2厘米的槟榔,切成了近百片,片片薄如蝉翼。

  

把每粒药丸做成精品

不投机取巧,确保每种药材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走进胡庆余堂,四处悬挂的匾额让人印象深刻。“真不二价”“是乃仁术”的匾额是朝外挂的,唯独“戒欺”匾挂在营业厅后,面对经理、账房,这是挂给员工看的。“戒欺”的匾额高悬,这两个字也贯穿于他们经营的每个环节。   在胡庆余堂的柜台上,年轻的售药人正一手拿小秤,一手麻利地量着药。药多了,轻抖托盘;药少,再轻捻一些。低头看秤,已分毫不差。摊开包药纸,倒药、裹包,一气呵成。现场一片忙碌,柜台前的顾客从旁观看。   丁光明说,做药就是做良心。精益求精,不投机取巧,确保每种药材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老百姓才放心。   杨仲英说,如果没有顾客信赖,这参茸柜台怎能多年不动如山?产品是否精益求精,顾客心中有杆秤。   “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是胡庆余堂的答案。细细回味,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老药工的工匠精神。   胡庆余堂国药号老董事长冯根生14岁就进来当学徒,一当就是3年,一天干16个小时,之后调去煎药,每天煎帖,整整两年。干罢煎药,又去磨粉打粉……因为严苛的训练,使得老药工一丝不苟的精神融入他们日常工作点点滴滴,使得专注成为最基本的要求。   

对冯根生而言,他们几代都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人:祖父冯云生是胡庆余堂第一代老药工,父亲冯芝芳也是胡庆余堂的药工。他说,工匠精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把每一颗药丸做成精品。

(人民日报记者:方敏)

(来源:《人民日报》年06月17日19版)

新媒体编辑:刘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xw/10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萹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