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
因人施治依据(七)
据地域体质施治
辨地域体质论治,即所谓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按照不同的地域及地理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习惯等影响而形成了不同体质。
如我国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部沿海为海洋性气候,西部内地为大陆气候,因此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致密;东南方人体质多柔弱,腠理偏疏松,故施方用药应有所不同。
清代王燕昌在《王氏医存·四方之人证治不同》中指出:“四方风土各异,人之禀受亦殊。
西北方人,冬月表邪无汗之证,须羌活、麻黄、荆芥、防风、葱、姜之类,乃能发汗;若自汗之证,须白芍、桂枝、黄芪等药止之;若有积滞、内热、便闭等证,须芒硝、大黄、枳实、厚朴等药乃能下之。
东南方人,冬月表证无汗,但用紫苏、薄荷,足以发汗,仍加白芍、北沙参、麦冬、浮小麦、生牡蛎、甘草等药,止汗而兼固本;若内热,但宜白芍、黄芩、麦冬、生地、知母、石斛等药;若大便闭,但宜当归、麻仁、蜂蜜、瓜蒌皮、山楂等药;小便结,宜车前、萹蓄等药;有积滞,宜枳、朴、楂、曲等药。”
辨地域体质论治,强调治疗疾病必须先别方土,分别用药,这是由于不同地域在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上各不相同,对体质亦产生不同影响。
然同一方土之人,禀赋亦有差异,不可只认方土,而忽略禀赋等其他引起体质差异的因素,务要辨别其孰轻孰重、宜补宜泻、可寒可温,不得一概以南补北泻论治。
(未完待续)
节选自王琦《中医体质学》
相关链接
《中医体质学》因人施治依据(六)中医体质学-因人施治依据(五)因人施治依据:(四)据男女之别施治因人施治依据:(三)据体质阴阳虚实施治因人施治依据:(二)据形、色、气、脉施治因人施治依据:(一)据先天质禀施治长按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gj/1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