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萹蓄 > 萹蓄用法 > 正文 > 正文

福建近代木竹怎么运ldquo水上漂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8 15:43:20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g3hhqoz.html

福建是森林大省,木竹材产地遍布各水系流域。福建省境内河流密布、纵横交错,水运条件十分优越,但河流滩多水急,河床陡峭,水流比降多在万分之五以上。木竹材体积粗长,不适合船运。自古以来,福建沿江劳动人民结合航道河床特点,在内河采取放溪漂运、扎簰筏运等特殊运输方式,既节省了大量船舶运力,又有利于森林物产的运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出口运销的木竹材,则由沿海木帆船装运,并采取“船旁背绑”的方式,以增加船舶的装载量。

闽江为主

福建主要水系有:福安水系、霍童水系、鳌江水系、闽江水系、木兰溪水系、晋江水系、九龙江水系、汀江水系。福建的木竹材产地遍布各水系流域。

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九成,所以森林资源丰富。山民们靠山吃山,他们充分认识到林木的经济价值,积极开发山林资源。据《闽部疏》记载:“闽山所产,松杉而外,有竹、茶、乌桕之饶;竹可纸,茶可油,乌桕可烛也。”《八闽通志》也记载,永春县人生女后,种下一百来棵树作嫁妆,即所谓“课种百株,木中梁栋。其女及笄,籍作奁资”。

大量棚民直接在福建山区租赁山地种树,进行林业生产,等到树木成材之后再出售获利。例如闽北浦城,明清时期许多棚民聚集此地,向山主租种抛荒的山场。前五年垦荒,种植旱稻、姜、豆、薯蓣等农作物,后五年成为熟土之后,开始插种杉树苗。杉树苗还未长高的时候,仍然套种旱稻等农作物。十年下来,棚民们已经娶妻成家立业了,家产也逐渐丰厚了。到了第二十年,杉木已经成材,砍伐出售,获利可观。

木材商也逐渐增多,许多城镇因木材贸易而兴起。《明季北略》记载:“福建延汀邵建四府,出产杉木,其地木商,将木沿海放至洪塘、南台、宁波等地发卖。外载杉木,内装丝绵,驾海出洋。”

明清时期,福州成为全国木材的主要集散地,其木材市场和辽宁省丹东市大东沟的木材市场被称为“大清帝国双绝”。闽西北浦城、崇安、光泽、顺昌、建宁、泰宁、将乐、清流、明溪、南平、大田、尤溪等县所出产木材,都经过闽江荟聚到福州。福州市场的木材除了供应本省自用之外,还运销到全球各地,主要运销的地方包括:上海地区(转销长江流域各地)、天津(转销华北各地)、牛庄(即营口,转销东北各地)、青岛和烟台(转销山东各地)、宁波(转销浙东等地)、广州(转销广东、广西各地)、香港、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日本各地。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内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木材市场需求量猛增,木材销路逐渐拓宽,福建成了上海等地木材市场的主要供应地,木材输出量直线上升,而且大多经福州转运外地。正如闽海关税务司报告所言:“由于建筑、制造业所引起的对木材的需求是如此之大,以致最有利可图的工业便是砍伐和贩运木材——以木筒或木板的形式,运到其他需要它们的口岸。”

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福州成为“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各国商人蜂拥而来,都市日趋繁华。十九世纪,随着世界茶叶需求量上升,崇安(今武夷山)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地。由于*策性原因,茶叶无法通过福州港转运世界,却以“内河过岭行走”形式,先输送到广州、上海,再转包外销,费时费力,运价高昂。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传统茶路被切断,在地方官员的支持下,新茶路成功开设,大宗红茶循闽江直下福州,出口欧美,福州一跃成为国际茶叶贸易中心之一。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印度茶、日本茶、台湾茶的兴起,以及宁德三都澳的开埠,加上福州每年发生两三次大火灾,每次被烧毁的木屋成千上万间,所以福州的茶市有所衰落,但木材贸易随之兴起。每年木材输出总值约为—万海关两。

据外国人在福州所见,“福州最大的出口货还是木材,由闽江放筏下来,堆在郊外江边,占地很广。成千的木帆船来自厦门、宁波、乍浦,有的甚至来自北方的山东及渤海湾。它们都是经营木材贸易的。”而当时英国驻福州领事在年的报告中也说:“在福州的出口贸易中,木材是最大的一项,几乎占全部出口贸易值的十分之九。完全是由于庞大的木材出口,福州才成为有名的商港。木材产自该省的北部。”

民国时期,木竹材的转运,更是达到鼎盛。沿江各处,到处都是木材的踪迹。从事木材生意的商号,骤然增多。根据海关统计资料,福建省木材输出值,在年约为万元,以福州港为最多,占总输出值的99.9%以上,其次为厦门,约占比0.1%。年、年及年,每年出口值均超过两千万元以上。到了年,木材出口值还保持在万元以上。由此可见,闽江是福建木材主要水运线,福州是主要木材出口港。

据年《福建省林业厅林野调查队报告》记载,福建省毛竹产量,民国时期在万株以下的有五个县;至万株的有20多个县;而在0万株以上的,也有20多个县。

放溪漂运

利用雨季溪洪将砍伐的木竹材放溪漂流。所谓放溪,其实就是单根流送。在春、秋季水发之时,将木材零星放入溪内,任期顺流而下,俗称用洪水“赶羊”。如遇水浅,则需筑坝,以提高水位。押送工人手提长钩,从旁引导,等木材过坝以后,由扫尾工人将坝拆除。木材商要向押送工人支付赶羊费,即已推河竹木材在小溪中进行单根漂送、搜集困河竹木材、打捞沉底竹木材等生产作业费用。

年,福建德化县汤头乡格中村王晃在大张溪上游设18个伐木场,雇佣工人开发八千多立方松木,漂出尤溪,入闽江至福州销售,获得可观的利润。

涌溪沿岸盛产林木,每年雨季汛期或立秋、白露,有一些木材商在此砍伐少量杉木、松木、毛竹,漂出永泰、闽清,入闽江至福州销售。

福州以外,也有木材出运销售。大溪沿岸有永春商人漂运竹木,每年达万余立方米,转入南安、泉州销售。

船旁背绑

据《中国通史》记载:(北宋)远涉重洋的海船(当时称之为客舟),可载两千觥粟(北宋时一觥为市斤)。据说“上为平衡,下侧为刃”,又于船腹两旁,缚大竹为橐以抵御海浪。装载之法,水不得过橐,以权轻重之度。

古代船舶装载的方法,被后世沿袭。福州港港口码头工人,将木材装上船舱之后,在舱面及船侧两旁加装材积,又于船边左右夹立木柱,用三四根粗大的竹缆绳捆扎紧缚,俗称为背绑。

这种装载方法,按舱容量计算,约可增加四五成,又有利于航行安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江浙一带的码头工人前来福州港参观效仿者,不乏其人。

民国时期,福建航运发达,船只如梭,船民以船为家。船尾设有圣堂仓安置神龛,供奉观音菩萨、妈祖天后、船官爷神位,两侧钉着写有吉祥对联的红漆木板,禁止 落在船上的鸟类及船舱的老鼠。启航后若听到乌鸦聒噪,就停航休息。出航后忌讳说不吉利的言论,特别忌讳说“眼”“钉”等字眼。上岸要在船腰架设跳板通行,不准走船头,更忌讳在船头大小便。用膳时,先将筷子入菜汤蘸一下,然后夹起 筷菜肴,且应全部吃掉,严禁把筷子插在饭里或架在碗上,汤匙不准俯放。遇见漂尸,不准说“死尸”,只能叫“水马”。遇到落水者,要待其三沉三浮后方可援救。这种禁忌,实在是不可取的陋俗。

扎簰筏运

内河扎簰筏运。这种方式是将木材或毛竹在产地砍伐之后,从山上沿辘道直泻入河集中,经人工整理,用竹钉和硬木及竹篾捆扎成簰。

福建等地山上运木头下山很讲规矩。伐木之后削剥树枝、树皮,经夏秋半月晒干,即按规格锯成筒,离溪远的开辘路,用辘车运木头至堆场;离溪近的,采取“担筒”运往堆场。无论“辘头”或“筒头”均由技术熟练、劳动力强的工人担当。

用辘车载运,必须修宽约四尺的道,道上每隔3—4寸铺设横木,两侧针木钉固定,即成辘车道。如遇山涧、则架便桥;木材多时,要修双道。辘车形状似短梯,制作简便,用硬木两根,相距尺许,平行放置,中间连以横木,上面铺杉木条即制成。还有一种较宽的双辘车,运木时,木材装载辘车上,用人力在辘道上拖行,单辘车1人拖运,双辘车2人拖运。单辘车每次可运木材—斤。运送途中出了故障,编队各辘通力排除,若是辘车翻山下或沟坎,则由该辘车工人自行收拾,其他辘车工人不予排除。

所谓“担筒”,其实就是人工扛运。大木材由三至七人扛,小木材则仅需一两人。运送竹材时,一人先扛一捆至一定距离后放在路旁,返回原地再扛另一捆,略超过 捆的距离,即放下,返回扛放在路旁的那一捆,如此反复。这样扛运,工人比较省力。在有深沟或陡弯行走不便的林区,则用“拖箱法”,即将胸高直径五寸左右的杉木条,剥皮之后每十根平行排列,其上安置短横木,用竹篾扎紧,修成“板桥”(每百板约为一华里),顺山路直接运到河边。工人扛抬木材一端,后端拖地,这样半拖半抬直到目的地。木材运完之后,将板桥从山上到山下逐段拆除,其杉木也运出,直到拆完为止,叫做“洗桥”。

大口径的木材——大枕木,以九根编成一节,“根”俗称为“底”;小口径的木材——小枕木,则以十三根、十五根或十八根编成一节。五至七节联成一簰。每一簰头、簰尾两端,横置一根杂木或竹杠——压木或压杠,用竹缆扎紧,并用竹钉或铁钉钉在杠的两旁,再用篾圈套住加固,上面再各置一根长约六米、尾部削扁的木材,作为扒水舵橹,俗称簰捎。每一簰的头、尾各由一名簰伕操作驾驭,沿江顺流筏运。

松树木材比较重,砍伐后需要在树蔸部凿直径三寸、深两寸的坎穴,灌入桐油,放蔽在阴凉处,三四天之后,桐油全部被松木吃干。这种松木,不论是单漂还是扎簰,都容易浮在水面上。

毛竹多以50根或60根不等,编成一节,其捆扎成簰及筏运方法,大致和木材基本相同。

负责这种筏运的工人俗称“簰伕”,仅闽江流域的南平和水口两地,在民国时期就有约一两千人。有的大簰上设有簰伕居住的棚。当若干簰聚集在一起时,犹如水上浮村,夜深千帐灯,尤其壮观。

凡是出口的木、竹簰,均直接筏运到港口的承运船边,再将簰拆散,按根装船。木材商要支付簰运费给簰伕,所谓簰运费,即在水上进行编簰、放簰、拆簰以及护岸等生产作业费。

南平建瓯等地竹木簰运习俗久远。放溪、装簰、开工、完工,每位簰伕可得半斤肉、半斤红酒,称之为“做牙福”。簰有七底、八底之分,即每节装七根或八根30厘米以上口径的筒材,还有十一底、十三底、十五底的。放簰时,沿途要派专人“簰阻”。若遇水淹没了水南塔下的乌龟岩,便停簰不发。簰至南平鸭卵滩,即交由水口捎簰队接运,不直达福州。路途之中打簰不必赔偿,但需尽力抢救,所以捎簰都聘请有经验的簰伕捎簰头。

来源/中国水运报

文/赖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xua.com/pxyf/7269.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萹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